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7)

共检索到 7 条数据

  • 大学生的蜀锦认知现状调查 2020-06-01

    民众良好的认知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分析认知状况对非遗产品的设计和创新具有指导意义.调查发现,主观上大学生比较认可蜀锦的价值,大多有推广蜀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愿,但客观上大学生对蜀锦的认知程度偏低;大学生更多是、也期待通过社交平台和影视作品认知蜀锦.

  •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现状、审思和路径 ——基于某医学院校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调查 2020-06-01

    基于对某医科学院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调查分析,认为调查结果反映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在社会层面未成合力,学校层面人文教育资源不足,学生缺乏自我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对现状的审思,建议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应从社会、高校、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来进行,营造浓厚的“以文化人”氛围,构建完备的人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非遗为代表的人文知识,使人文素质培养取得实际成效。

  • 基于主客视角的节事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与形象影响差异研究 2020-06-01

    指出了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现实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旅游相结合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公众未能较好地对其进行传承,使得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知是发展的基础,节事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文化特性是增进公众对非物质文化认知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从节事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主体(居民与游客)出发,以运河嘉年华为例,探究了节事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与形象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节事活动的召开提升了主客双方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和形象感知,但居民与游客对非遗认知与非遗形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居民的整体感知均高于游客。基于以上结论,对如何进一步优化节事活动,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及后续传承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 “一带一路”视域下非遗文化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2020-06-01

    一带一路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活态传承,非遗反哺"一带一路"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非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探讨了非遗在多维融合发展中的机遇以及"挖出来、带起来、走出去"的构建模式,然后探讨非遗在"一带一路"视阈下的"点·线·面·体"活态传承生态体系,最后从政策、产业、推广、发展等多个维度深层次揭示了非遗产业未来发展的优化路径,旨在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一带一路"视角的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

  • 虚实之间:“非遗”开发中认知误区与市场困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困境与人们对"非遗"的认知误区直接相关。"虚实相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征。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从"文化"和"资源"两个视角去思考,才更接近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作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作为"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两种不同的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之境是既能保持"非遗"的"虚",又能成就它的"实",这也是"非遗"市场化生存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非遗"既要坚持"虚"的本质,又要满足消费者"实"的诉求,在"虚实相生"中,破茧成蝶,绽放出持久的魅力。

  • 民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及非遗产品购买意愿研究 ——以宿州市为例 2020-06-01

    通过二元Logistics模型,对宿州民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和非遗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民众的年龄、非遗传播意愿、学习意愿和参加非遗保护活动经历对民众非遗类产品购买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民众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户籍、兴趣度、关注度、月收入、了解程度等不具有显著影响。

  • 皖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认知及开发 2020-06-01

    皖东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地区,蕴藏着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对皖东地区非遗项目的游客认知调查,分析得出不同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的游客对皖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了解程度、喜爱程度、关注度、兴趣度方面有显著的不同。同时结合这一结论,探索具有皖东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