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15 条数据
-
“非遗”保护下丹徒田歌文化传承的多维思考 2020-06-01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滋养出的丹徒田歌是一种独特的地方歌谣。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徒田歌引入教育的实践体验,在历史与现实的双向对话中,对社会化非遗传承进行多层面的理性思考。
-
汉文化美育课程资源传承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0-06-01
徐州,古称彭城,有着6000多年的历史、2500多年的建成史,有着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特色地域资源可以开发成美育课程资源。经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开发系列汉文化美育资源课程、评价体系,创新美术学科的教学实践,整合汉文化艺术资源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美育教育树立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承离不开教育,学校应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自信,探索出非遗保护项目进学校新思路,强化成果承载的美育的重要功能。
-
“非遗”保护下丹徒田歌文化传承的多维思考 2020-06-01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滋养出的丹徒田歌是一种独特的地方歌谣。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徒田歌引入教育的实践体验,在历史与现实的双向对话中,对社会化非遗传承进行多层面的理性思考。
-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2020-06-0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为音乐类非遗资源),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宝贵财富,也是民族传统音乐活态形式。音乐类非遗资源传承发展,是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精神的物质基础。因其生态关联缺失、地域局限导致音乐类非遗资源在高校传承成效不理想。针对上述存在的困难进行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来解决音乐类非遗资源传承发展中的问题。
-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非遗资源整合及保护机制* 2020-06-01
数字化时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数字人文为近年来各研究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从数字人文的角度,探讨数字人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的匹配性,借助数字人文的技术工具,将文本挖掘方法、GIS技术、VR/AR/MR、可视化技术等应用到非遗资源的揭示与展示、整合及保护过程,探索非遗资源整合及保护机制,以构建基于数字人文技术的非遗保护体系。
-
面向儿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研究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代更替、多元文化冲击下面临着存续危机。儿童是民族文化延续的基础,面向儿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能够使其在数字时代重新焕发生机。基于对儿童认知特征、信息使用行为等方面的分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形式上可以采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交互式阅读资源,线上学习平台,移动端应用软件,互动式网络视频和传承空间的数字化辅助资源等形式;在面向儿童的非遗数字化传承路径上可以采取原生地传承,学校或传承基地传承,社区传承,博物馆传承,城市公共空间传承和利用网络虚拟空间传承等路径。
-
渝东南地区音乐类非遗传承教育研究调查 2020-06-01
渝东南地区有非常丰富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在经济发展的冲击下演变为以传承人进基地的传承教育为主,尽管有所成效,但是仍旧暴露出轻视传统民间文化、课程体系不完善、传承人文化程度有限等实际问题。对音乐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与教育的互动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帮助我们思考并探索出一条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有效途径。
-
浅谈非遗资源优势向优秀文化产业的转变 2020-06-01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创性、不可再生性,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非遗资源正在逐渐流失。本文简要阐述了非遗资源向优秀文化产业转变的意义,并对非遗资源优势向优秀文化产业的转变展开研究,希望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将非遗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文化产业,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