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15 条数据
-
西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阅读资源的思考 2020-06-01
西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少数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挑战。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以广泛传播的阅读资源,对于拓展非遗发展空间、增强非遗功能和效度、达到非遗活态保护和非遗的传承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
从地方艺术资源进初中音乐课堂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以岭南民间舞蹈为例 2020-06-01
地方艺术资源当中很多都是传承已久的文化结晶,尤其是一些民间舞蹈,由于多种原因,在当前的社会背景当中传承十分困难,很多传统的舞蹈艺术由于保护与传承不当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现今我国提倡保护传统艺术资源,以保障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将地方的艺术资源与当地学校的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当中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文章是以岭南民间舞蹈为例,浅谈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引进地方艺术资源,进行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方式方法,以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
论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可持续发展——基于“MVEF”对其外部资源支持度的调查分析 2020-06-01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通过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研究历程的回溯与梳理,发现目前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可归纳为三方面:音乐的本体研究、音乐的民俗文化研究、音乐作为非遗的保护传承研究,其中以音乐的本体研究为主。目前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还缺乏从羌族自我、他者及二者兼顾的多视角就羌族多声部活力与濒危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化、跨学科地调查分析。文章依据格兰特"濒危音乐评估体系(MVEF)",以小姓乡羌族多声部民歌外部资源的支持度为例,就羌族多声部民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地田野调查及评估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四川绵竹年画的艺术审美与创意服饰设计探析 2020-06-01
针对文化遗产资源转化成创意产品的问题,以四川绵竹年画为例,归纳绵竹年画的艺术性和审美意蕴,提出绵竹年画的创意服饰产品设计开发的基础要素和思路。开拓非遗资源的物质产品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服务于更多的消费需求。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2020-06-01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而来,却历久弥新,具有相当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创新的需求。通过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应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之中,将有利于发挥其培育和提升公民的国家意识、提高公民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凝聚公民的价值理念等方面的作用。当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于爱国主义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家和社会需要在“如何挖掘内容、如何改进形式、如何有效落实”等方面下功夫。
-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揭示研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数据分析 2020-06-01
从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着手,分析了非遗项目的数据现状,提出了多维度、关联化非遗数字资源的揭示要点,指出非遗元数据应用纲要设计的必要性,为下一步提升非遗数字资源的内容质量,打造非遗“互联网+”智慧场景应用,提供数据资源驱动力。
-
民族瑰宝 舞之传承—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展演”的对谈 2020-06-01
2018年5月5日,作为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瑰宝舞之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展演”活动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举办,本文作者廖燕飞受《当代舞蹈艺术研究》的委托,访问了该活动的策划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舞蹈研究室负责人江东研究员,与其探讨了该活动的缘起、内容、目的,传统舞蹈类“非遗”保护的意义、传统舞蹈保护与创造的关系,中、日、韩三国在保护方式中的异同以及传统舞蹈资源再利用等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多个重要问题。
-
声光流转,记住非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侧记 2020-06-01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2007至2018年,我国共评定3068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其中超过400位已经离世。对传承人的技艺和记忆开展抢救性的记录和保存,成为非遗保护的当务之急。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对高龄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进行口述史、非遗实践和传承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并对各类相关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收集,为每位传承人建立专题资源库,并制作记录成果的综述片,进行公共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