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5)

共检索到 135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和利用路径探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原生态"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而关于保护非遗"本真性"的理念,在具体实践中难以操作和实施。鉴于此,提出保护非遗核心要素的观点。非遗的核心要素是决定非遗的性质、功能与特色的因素,包括非遗的本源、信念、基本内容、主要形式、主要物品、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等。通过对其概念、构成及特性的论析,试图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和借鉴,以增加其现实的可能性与实践的可操作性。关于非遗的利用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这方面有着充分的法理依据,也不乏成功事例,对其利用的途径包括弘扬优秀文化、丰富精神生活、制作传统器物、促进旅游发展等。在非遗的应用方面应该注意的是:不能牺牲保护来进行利用,不能过度利用,利用与保护须有机结合。

  • 徐州市“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搭建传统文化与文化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成为了地方性文化表述迈向世界的通衢,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被认为可以实现向文化产品的转化,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这种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徐州文化创意产业为例,通过分析徐州市"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发展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和创新,提出徐州"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融合困境、路径与机制 2020-06-01

    研究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目的、保护路径、价值体系上与高校内涵发展的职能、方向、教学资源有着高度的耦合性。但非遗进高校仍面临实践水平不高、形式主义较强、传承绩效较低等困境。可通过图书馆数据库、教育教学体系、校园传承基地、校园环境、校园孵化器"五大平台"建设驱动非遗保护与高校内涵发展主要诉求的实现。并以"政、校、企、传"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发挥各自优势,构建基础保障机制、联动运行机制、监督考评机制,通过协同合作,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高校内涵发展之间的融合。

  • 以“非遗”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以代际相传的传统文化集成,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以"非遗"文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能够加强思政教育的价值引导力,拓展思政教育的社会关联性,同时也为"非遗"文化保护提供了一种与高校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0-06-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日渐式微"的困境。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环境的挤压下,其生存空间日渐萎缩,乃至面临着消亡的风险。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非遗"保护深入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通过教育手段在年轻一代中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创新性的"非遗"传承人。

  • 科技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 ——以孝感雕花剪纸为例 2020-06-01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时代考验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家级非遗孝感雕花剪纸保护传承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传承人培养、资金支持、非遗数字化保护及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驱动下,可以通过科学技术赋予孝感雕花剪纸新的时代内涵,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高职院校开展“非遗+扶贫”的路径刍探 2020-06-01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国家精准扶贫的攻坚力量。一些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如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文章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探讨高职院校开展"非遗+扶贫"的路径,期望对精准扶贫及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 江苏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意义与路径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时代相传的活态流变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江苏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体育非遗项目众多。但面对现代化、城市化发展,体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而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江苏省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具有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国固有的体育文化传统、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民族使命感、提高文化素养的实践意义。在将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中应注重区分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引入内容,创建特色化课程体系;在高校社会实践中增加体育非遗内容,实现活态传承;聘请体育非遗兼职教师和编撰体育非遗校本教材。此外,江苏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还应有一定的政策支撑,如赋予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更大的自主权;鼓励高校对体育非遗产品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以及相应的专项配套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