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 条数据
-
“身体”理论与非遗知识研究的新维度 ——读《身体的隐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反思》 2020-06-01
数十年来,学术领域里“身体”话题很受关注。从文献来看,21世纪初期的几年里,文学、哲学及文艺学等领域开始从身体叙事、身心关系等不同视角关注身体理论;叶舒宪《身体人类学随想》发表后,人类学有关身体的研究正在慢慢兴起。及至稍后,美学领域里引入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理论,借由译介、研讨等多种方式展开学术对话,多方合力的结果是,身体理论在我国学术界的影响日渐凸显,讨论也日渐深入广泛。在继前一个世纪后期文化研究的热潮后,21世纪开始,身体理论成为一个又起的理论热点
-
国家“非遗”梅花拳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相关分析 2020-06-01
梅花拳,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梅花拳进校园,让更多年轻人感受非遗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血脉。以此为研究切入点,探讨梅花拳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梅花拳练习可以发展大学生的柔韧、速度、力量、耐力。
-
“非遗”舞蹈的身体人类学价值 2020-06-01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我国政治思想的变革、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成为限制“非遗”教育的主要因素,对我们民族舞蹈的继承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目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和信息迅速发展的社会,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关舞蹈类对我国的舞蹈行业继承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持,但也出现了一些强弱文化冲击的现象。本文主要阐述了“非遗”舞蹈及其身体人类学价值。
-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克拉玛依木偶戏”传承人生存状况探析 2020-06-01
克拉玛依木偶戏始于1993年,首先由木偶戏传承人姚连成发起,成立了克拉玛依木偶戏剧团。该戏团这几年曾数次荣获本地和全国的奖项,以姚连成为代表,先后培养了50多位木偶戏传承人。但伴随着影视艺术兴起、传统戏剧受众群体日益老化、木偶戏其工艺流程复杂,有几十道工序,且工序要求很高,难以用现代技术所代替。剧团常作公益性演出,却在后继乏人等原因的共同作用之下,传统戏剧的处境堪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于人的传承而存在,传承是核心,传承人又是传承的灵魂。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差异在于,前者传承过程不存在"传承人",而后者的存在与传承离不开传承人,也就是说传承人消失,原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不复存在,因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的生存状况,就是关注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未来。本文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对该木偶戏剧团传承人姚连成的生活状况、社会声誉以及传承状况进行考察,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可行性数据整理与保存,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提出合理化建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体性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二者最为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与人的身体密切相关,而后者是脱离人身体的物质性的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身体的载体性。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要端赖身体的存在才能传承。身体的载体性主要表现为身体的变承性、身体的装饰性、身体的表演性、身体的技巧性、身体的行为性、身体的象征性。其二,身体的主体性及主体间性。身体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身体的欣赏、自我价值的确认,身体的主体间性主要表现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存在着人与神的交互主体性、人与自然的交互主体性、人与人的交互主体性。其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身体的诗意狂欢性。这主要表现为非遗活动中身体的狂欢活力和非遗活动中身体的诗意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