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大运河山东段非遗的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大运河山东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类型多样,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潜力。随着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本文以大运河山东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借助国家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契机,结合非遗自身的特点,探寻区域内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策略。
-
基于短视频的“非遗”产业化发展思考 2020-06-01
近年来,抖音平台成为非遗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非遗+短视频"模式使非遗项目借助抖音平台重新焕发生机。本文对抖音上非遗短视频的传播特点进行阐述,分析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起到的推动作用,探析产业化发展的相关途径,以期促进经济和非遗文化保护的协调发展。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0-06-01
历经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广西基本构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作者通过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发现名录建设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包办包揽导致政绩化、商业化;分层级的体系容易导致对文化多样性的破坏;现行类别设计容易导致将项目肢解;国家级非遗项目严重偏少及部分项目定位不准确等.为此,有必要重新回归到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和非遗保护理念的再认识、再理解上来.在更加注重保护的后申遗时代,应充分尊重社区民众文化主体地位,恰当处理多元行动方的关系;树立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建立更为科学的分类制度.在注重保护的同时,还要加大国家非遗项目的申报力度;实行动态的评估、监督和管理机制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策略探究——以“互联网+”为视角 2020-06-01
随着数字化手段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少数民族非遗传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本文立足“互联网+”视角,分析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优势与壁垒,研究互联网与短视频、VRAR、博物馆、文创产品数字化再现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得出以建立观念为导向、创新内容为主体、拓宽渠道为载体、动员受众为依托、激活效益为目标的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策略布局。
-
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特点及生产性保护 2020-06-01
古法榨油工艺是我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制油方法、技艺特点凝结着中国古代科技精神。回顾了我国古代的制油方法,总结了其技艺特点,阐明了古法榨油产品的营养性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挖掘出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提出通过树立"非遗"品牌意识、建立古法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关联等措施实现其生产性保护的建议,旨在促进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到经济资源的转化。
-
文化遗产元数据标准MIDAS Heritage及其对我国非遗元数据建设的启示* 2020-06-01
MIDAS Heritage是来自英国文化遗产领域的元数据标准,主要用于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它最早诞生于英格兰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实践之中,与英国政府的保护体制变革密切结合,对于身处“后申遗”时代转型之中的中国非遗元数据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介绍MIDAS Heritage的诞生背景、发展历程和基本结构,讨论MIDASHeritage的特殊性及其对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元数据标准设计的启示。
-
从民间传统到现代竞技 ——基于嘉兴掼牛竞技身份迭新历程的考察 2020-06-01
近十余年来,全国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火热开展为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在内的诸多文化项目提供了发展契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改变了项目原有的形态。国家级非遗项目嘉兴掼牛便是这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它在当下的寻路与发展,正是处于非遗框架的重新定义、大众的“他者化”凝视、自身身份迭新等因素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中。通过长期的民族志观察可以发现,嘉兴掼牛与当下生活的接洽之处,实则蕴含于其不囿于“非遗”概念的传统竞技与表演属性当中。随着非遗保护政策的推进与完善,嘉兴掼牛也经历了对自己身份迭新过程的再度审视和重新认知。在众声喧哗的当下社会,把握并彰显项目固有的文化特质、寻找其自身与现代文明的接洽之处,或可成为同类传统项目较为恰适的发展路径。
-
“非遗”元素与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融合创新的技术路径研究 ——以韶关市乳源瑶族为例 2020-06-01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拥有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具有文化传承和传播性、创新性、实用性、多元性、情感寄托性等鲜明特点。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长河中珍贵的宝藏,闪耀着文化精华的光芒。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存在设计理念缺乏创意和易被复制、缺乏技术、人才、资金支持等问题,该文创新性地提出了韶关市乳源瑶族"非遗"元素与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融合的技术路径,涵盖了服装、首饰、装饰、文具等领域,借助校园文创产品这一新载体进行研发,瑶族"非遗"向现代生活应用转型,为其传承带来生机;同时呼吁更多传承者坚守手艺,保护与传承瑶族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