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历程、困境及发展策略 2020-06-01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进行研究。我国体育非遗传承主要经历滞后而松散的传承保护阶段、纳入"非遗"话语体系后的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的困境有:尚未形成独立的身份和统一的认识;"师徒制"传承保护方式面临挑战;传承保护境遇不平衡;大量项目传播力不足;多元传承保护主体彼此隔离。建议:加强对体育非遗内涵与外延的认知;对传统的传承范式进行创造性转换;缩小传承保护水平差异;从文化自信的高度提升项目影响力;实现多元传承主体的协同联动。
-
“场”“类”“度”视域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基本原则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产性保护既能保持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又能提高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活力,还能较好地解决非遗保护过程中"保护"和"发展"的平衡问题。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在宏观上,各地区要从"场""类""度"三方面综合考虑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基本原则;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应尊重非遗的"个性",在基本原则的指引下,面对特定对象制定合理的保护和发展对策。
-
基于微课的潮绣课程创新应用研究 2020-06-01
潮绣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金属立体刺绣的代表,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高校在设置潮绣课程中却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根据微课教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等特点,文章探讨了微课在高校"非遗"潮绣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与预期效果,通过微课教学改变传统单一的潮绣教学方式,将课堂中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以期为高校"非遗"潮绣课程改善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潮绣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能化传播实践与发展 2020-06-01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认知的媒介图景已日新月异。智能媒体的出现,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传播范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能化生存,将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重要课题。得益于非遗数字化进程的推进,时下非遗文化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已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也出现了关注智能技术时代非遗传播与受众接受之生态变革的各层次案例,基于人机交互的智能化活态体验、基于算法模型的智能化场景适配、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化非遗再生以及基于生物感知的智能化用户反馈等代表性趋向,构成了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传播的现实图景。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进路进行优化设计,将是智能技术助力非遗传播的有力保障。
-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路径研究一一以“津派花丝镶嵌技艺”为例 2020-06-01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非遗的建档保护曰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对天津市级(省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派花丝镶嵌技艺”的现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田野调查并进行了SWOT分析,发现其在传承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对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建档原则、范围、保护策略进行论述,以期能为非遗建档和教学传承保护提供路线参考。
-
基于创客教育的非遗校园活态传承实践研究——以忠信花灯为例 2020-06-01
学校教育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有效形式之一,而美术教育则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鲜活、最重要的载体。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传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文中尝试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引入创客教育理念,开展项目式学习,构建创客课程体系,设计"非遗创客学堂""非遗创客工作坊""非遗创客社团""非遗创客竞赛场""非遗创客模拟集市""非遗创客公益基地"等六大板块课程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
泛娱乐文化生态视角下非遗IP版权运营策略探究 2020-06-01
泛娱乐是互联网时代的跨领域、多平台消费经济生态圈,核心是IP的形塑与延伸。在泛娱乐文化生态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IP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推动非遗IP版权运营不失为非遗传统文化当代保护、传承和活力激发的有效路径。本文总结了非遗IP版权在出版与乡土教育领域横向延伸和纵向跨界的运营现状,并对泛娱乐运营的趋势进行研判,探讨了其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非遗IP垂直领域深耕不足、“头部资源”品牌效应甚微和IP联动发展的商业模式不明晰等问题,提出当前若干版权运营优化策略。
-
中国游戏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点以及文化特征研究 2020-06-01
基于GIS技术对我国游戏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以上)进行研究,指出我国游戏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分布特点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集中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吉林等省份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有着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征。核密度分析得出五大游戏类非遗核心圈,并通过文化锋面理论剖析了东北核心圈、河西走廊核心圈、云贵高原核心圈、阿勒泰-阿克苏核心圈以及江南地区核心圈的地理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