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从知识、技术到智识传统:“非遗”主题展览的话语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博物馆展览的主题已成为常态。经过多年的发展,"非遗"主题展览已经形成了相对模式化的叙事类型和同质化的发展特征。这一现状反映了多重话语博弈下的行业惯习,同时也体现了非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行政话语所应有的限度。"非遗"主题展览应与强调多元、互动与阐释性的新博物馆学发展趋势相呼应,关注非遗变化与改造的实践性,摆脱"非遗"话语与行业惯习接驳的逻辑自洽,反思性的回归博物馆多线和声的智识传统,从而使非遗与展览的关联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
群众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问题探析 2020-06-01
在我国群众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问题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点关注,为保障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需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力度,鼓励民众参与到非遗的保护继承工作中。文章以群众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问题为核心进行深度探索,使民众重新认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重要性,并且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工作。
-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的研究与实践——以中吴手工艺为例 2020-06-01
本文阐述了从“形”的活化到“神”的活化,经历“固化—消化—优化”过程,区别对待分层实施的活化传承内涵。指出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承担起将非遗精神融入设计教育,建设非遗传人培育基地的作用。
-
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保护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是非遗保护的基本初衷。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保护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但对如何更有效地运用市场机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问题上的争议却从未间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进行有效保护,一方面应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优势,另一方面应加强政府在市场失灵时的"扶壮"作用。
-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研究现状分析及探讨——基于2007—2016年数据 2020-06-01
我国自2006年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以来,非遗保护与传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非遗的对外宣传却相对用力不足。本文以2007—2016年我国期刊中刊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相关文章为统计源,从文章种类的分布、文章的发表时间、针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翻译视角的依托、翻译策略的选取、翻译实证的研究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后续的非遗英译研究应缩小研究范围,以本土非遗实证研究为主,提高非遗英译研究的服务性和实用性,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和保护传承。
-
新媒体环境下非遗叙事的“年轻化”策略 2020-06-01
新媒体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若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性保护,必须重视非遗在新媒体上的叙事表现。新媒介叙事系统相较传统叙事有所变化,非遗文化在新媒体中的叙事表现也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在三个方面分析在新媒介环境下非遗叙事的"年轻化"策略:传承人媒介形象的年轻化;叙事话语的年轻化;媒介叙事载体的年轻化。为此,搜集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上的相关叙事案例,从媒介叙事的角度来阐释非遗年轻化形象的建构,并针对现有的媒介叙事情况提出问题与策略。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及营销策略探究 2020-06-01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论述国外非遗产业化经营与非遗保护传承的现状,深入分析我国非遗产业化的重要性及其产业化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及营销策略。
-
基于叙事传输理论研学旅行中价值理想建构和意义转移——以非遗研学旅行为例 2020-06-01
本文基于叙事传输理论,以非遗研学为例,阐释了在非遗叙事情境下中小学生价值理想的建构和意义的转移。价值理想建构是学生经历非遗叙事体验后对非遗文化内涵的领悟并建构或重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意义转移是在自我价值理想指引下产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意向。本文认为在非遗研学课程中,非遗传承人的口头和行为叙事会让学生进入叙事传输状态,传承人讲述的故事会唤起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从而建构中小学生群体的价值理想并实现意义的转移。在这其中,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与自我一致性理论帮助解释了非遗叙事影响学生价值理想建构和意义转移的内在机理。最后,本文依据影响叙事传输效果的因素对教育部门和学校提出相应的实践启示,以期为研学旅行课程的研发提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