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91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915)

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关于传统文化转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抓住“非遗”活态传承的特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做好地方非遗保护工作,通过对地方非遗基本情况研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 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在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下,培养更多观众和传习者,共同为“非遗”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

  • 非遗研究的中国学术话语构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一门亟待构建的学科,其研究方法涉及历史学、社会学、哲学、艺术学等诸多学科。学科之间的差异使得非遗研究领域存在多重话语交叉和误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我们可以借助对非遗解读模式的探讨,解析当前多学科背景下非遗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为中国非遗学术话语构建和非遗保护研究工作推进提供支撑。

  • 非遗烹饪技艺创新融合促进传统饮食健康化 2020-06-01

    中国烹饪技术源远流长,技艺精湛,众多食品烹饪技法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烹饪技艺进行创新融合,既能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又能很好的传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众多非遗烹饪技艺需要创新以便适应现代人们的饮食需求。比如在非遗烹饪技法中,腌制带来的高钠摄入可以通过改良风干技艺得到缓解;高脂高糖饮食—比如佛跳墙、甜品等,可以通过替换食材,增加维生素、矿物质丰富的食品得到改善;传统的低纤维素饮食模式,则可以通过增减、合理搭配食材得到缓解,通过对非遗烹饪技艺的创新融合来调整、改进传统饮食的不健康之处,让人们更加健康的生活。

  • 丰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在对丰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工作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机制、文化生态环境、市场机制等方面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基础工作优化方向。并从文旅融合视角,提出创建非遗景区、非遗街区、非遗民俗村,规划非遗旅游主题线路,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元素,举办非遗旅游节庆等具体建议。

  • 社会创业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造血式发展与传承路径研究 2020-06-01

    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虽与时俱进,却也面临诸多困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生存与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国家与政府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从社会创业视角出发,结合科学合理的社会创业理论,挖掘活态非遗的历史与社会价值,打破现有传统的只投入无产出的单一保护模式,打造科学、合理、有效的非遗生态保护圈,解决无产出、少产出的传统非遗文化发展问题,从而实现非遗的造血式保护与传承,最终解决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决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的路径之一。有效开发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首先必须了解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文章以北京地区为例,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者展开调查及访谈,利用SPSS20.0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消费者对传统技艺类非遗产品认知程度、价值认同、消费态度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得出其消费决策模型,以期能为保护与开发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借鉴与参考。

  • 文化创意产业视阈下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千年瓷都,景德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传承。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赋予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的生命力,为新时代陶瓷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

  •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传播的美学意涵 2020-06-01

    本文从人们审美需要的本能和当代传播的美学出发,结合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画结合的"和合之美"、蒙古族非遗动画传播的"综合美"及"生命美"的具体论述,详尽阐释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传播的美学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