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91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915)

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川西藏区人口流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意义* 2020-06-01

    多数研究者认为,人口流动给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了不利影响。以人口流动对巴塘弦子、红原马术文化等非遗保护与传承影响的调查与研究为个案,并结合川西藏区其他人口流动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案例,可实证分析人口流动对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产生的积极意义。研究者应客观认识人口流动对非遗保护的影响与作用。激发非遗传承实践主体形成文化自觉意识,是做好人口流动背景下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关键。对于最具流动性的青年群体,可将其培养成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中的"生力军"。积极运用政策杠杆、旅游开发并结合现代科技,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有力举措。

  •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 2020-06-01

    在所有的遗产类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始至终都是聚焦世界关注力的热点事物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遗产的种类与形式都与常规的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并且也正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性质的特殊,如果从管理难度上考量,将会比常规类型的物质文化遗产要大的多。随着世界文明的不断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不再仅仅只是专业的文化学者所大力践行的事业,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综合最近几年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的成效来看,有值得肯定的成绩,但是也同样存在着无法回避且成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主要以腾冲皮影戏为例,通过剖析腾冲皮影戏的发展现状,找出其在传承与发展中遭遇的问题,深度挖掘背后潜藏的原因,并以现象与内涵为依据,针对性的提出了将腾冲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同时进行创新发展的具有实践意义的策略,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 基于杨柳青年画掌上非遗交互平台设计 2020-06-01

    杨柳青年画作为天津的代表性工艺美术之一,其本身有着一定的标志性、视觉观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所以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对杨柳青年画的美学元素再提取,搭建出杨柳青年画“掌上非遗”交互平台。该平台基于杨柳青年画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同时也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技巧加以收集,让该平台拥有更全面立体的内容,更具有深度的交互性,也更加具有便利性。此外可以通过嵌入杨柳青年画元素,将传统的年画进行重构融入“掌上非遗”UI界面中,进一步让“掌上非遗”的UI界面设计变得更加丰富,同时在此基础上也能够将传统文化加以发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这种手段向年轻人传播,培养民族自信。

  • 金华市“儿童”群体非遗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越发被重视的当代,对于儿童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围绕现阶段儿童非遗教育的展开情况,从教育主体、教育宣传、教育方式、教育效果四个层面进行研究,发现目前儿童非遗教育在家庭层面的欠缺,以及儿童的非遗教育流于表面,儿童的兴趣、参与程度不高,收效甚微等现象。面对目前儿童非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各界应更加注重相关工作的展开:意识到儿童非遗教育在家庭培养中的重要性;非遗教育宣传方式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在教育方式中考虑到儿童兴趣的培养,使非遗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加适应儿童群体的需求。

  • “涵化理论”视阈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 2020-06-01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与变迁,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和数字化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主流,因此涵化理论不再局限于电视媒体,而是延伸至更加多元的数字化媒介中。通过探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化效果,有助于了解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本质内容,了解受众与数字化传播主体的相互作用,并找出其中的潜存问题,从而更有效发挥和促进体育非遗的社会影响。

  • 基于触目性原则花山岩画网络表情视觉化设计研究 2020-06-01

    本文以花山岩画为视觉化对象研究基于触目性原则的网络表情设计与开发途径。从海德格尔符号观的触目性原则出发,分析触目性原则对网络表情视觉化设计的指导意义,结合花山岩画设计实践论述网络表情的视觉化设计与花山岩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途径,试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种可行性的思路。网络表情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对花山岩画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作用,只有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并创作,才能实现花山岩画作为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

  • 高校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策略 2020-06-01

    校园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场所,对"体育非遗"传承存在着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在高校教育活动中融入"体育非遗",应尊重其特性和价值。高校应利用在人才培养、文化资源、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优势,遵循创新性、原真性、整体性的原则,通过制定专项政策、"体育非遗"与课程改革相对接、储备人才、"体育非遗"走进校园文化活动等,实现"体育非遗"在高校中的保护与传承。

  • 关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的探究 2020-06-01

    传承主体、传承空间、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传承物,这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是非遗"文化力"产生的主要结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的基础是传承主体,对非遗存续力的保护主要是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在工艺链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避免非遗要素因单独发展而产生偏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其存续力持续和发展的关键在于整体性保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的充分运用和使用则是其存续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