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91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915)

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设计方法研究与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重要宝藏,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民族自豪感、使命感与责任感有着巨大作用。然而随着全球文明和科技的进步、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自身发展等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刻不容缓。非遗衍生品作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如何设计出具有价值性、文化性、内涵性的为现代人所接受的非遗衍生品,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点。本文旨在研究分析非遗衍生品的设计方法,探索非遗文化衍生产品设计的新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和实践性意义。

  • 非遗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以阳新布贴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当地独特的风土民俗和民间文化,是民间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以文创产品作为载体,有利于实现非遗的传承、发展与传播。文章从阳新布贴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入手,通过资料收集与文献整理,分析阳新布贴的创新设计要素。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必须立足于本土文化,保留地域特色,开发设计出具有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文创产品,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树立文化自信。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相传、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断加强,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是显现出无可代替的优势。但是,目前我国对非遗数字化保护还停留在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采用新思路、新策略、新手段,不断提升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

  • 新媒体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论述 2020-06-01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族群的核心情感纽带,是人类在漫长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客观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在世世代代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动态文化遗产,也同样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独特文化基因,更是整个民族集体精神情感的直接体现。但是我们也同样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多元文化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侵占了我国传统非遗文化的生存空间。尤其是文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更是在客观上使得我国文化生态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进一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 非遗活态流变特征阐释 ——以太谷形意拳为例 2020-06-01

    通过以太谷形意拳传承历史中的具体事件为例,对非遗的活态流变性特征进行阐释。非遗的产生背景及其自身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都明确地决定了活态流变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而非遗的活态流变性体现在其与传承主体的互动过程中,时代发展和个体差异以及非遗传播时间、地点、对象等方面的不同也会使得非遗出现活态流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非遗的活态流变是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下进行的,展现的是非遗在历史传承中的活态流变规律。

  • 从文旅融合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2020-06-01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两大产业融合的优势资源。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丰富,山西省旅游业发展需要规划山西非遗旅游开发。在现代技术手段的推动下,将非遗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把非遗打造为融入生活的一种旅游资源。山西非遗旅游价值的释放还需在非遗活态化、数字化和品牌化上努力。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等职业学校传承的探索研究 2020-06-01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大量传承人继续保护传承和发展,在职业教育中不断渗透和发展非遗文化传承与教育,把一些民间非遗项目贯穿到职业教育中,让广大职业教育学子成为名副其实的传承人。

  • 信息时代背景下河北音乐类非遗的创新性发展 2020-06-01

    长期以来,河北省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活态传承,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从静态转化为动态,一直是一个困扰非遗保护工作者的重大难题.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的涌现,则为推动民间音乐类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的有利契机.故而,文章将从依托网络新媒体来创新、推广音乐类非遗项目和创设参与性的音乐文化旅游项目来为非遗保护筹集资金这两个研究角度为切入点,来浅析信息时代创新发展河北民间音乐类非遗保护工作的对策与措施,以期结合信息时代优势为河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开展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