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民间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的结晶,是具备高度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宝贵财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非遗项目由于各种原因,在民间的关注度正在减弱,甚至有些小项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这也是政府决定将其作为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主要原因.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民间组织的有识之士也积极参与到了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来,本文对非遗项目的价值进行了阐述,结合笔者的工作环境,对民间组织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工作方面进行了研究.
-
信息时代背景下河北音乐类非遗的创新性发展 2020-06-01
长期以来,河北省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活态传承,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从静态转化为动态,一直是一个困扰非遗保护工作者的重大难题。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的涌现,则为推动民间音乐类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的有利契机。故而,文章将从依托网络新媒体来创新、推广音乐类非遗项目和创设参与性的音乐文化旅游项目来为非遗保护筹集资金这两个研究角度为切入点,来浅析信息时代创新发展河北民间音乐类非遗保护工作的对策与措施,以期结合信息时代优势为河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开展注入动力。
-
全媒体时代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与微传播策略研究* 2020-06-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各国对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在后工业化时代,各国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提出了“非遗保护工作”这一策略。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进入人们的生活,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政府大力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在非遗保护的过程中,传统的知识和观念不断与新技术碰撞、交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这种信息的碰撞中得到了再生产并广泛传播。
-
扬州地方高校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优势及路径探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有效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扬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分析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上所具有的地缘区位、学术专业及信息资源的优势,进而探讨地方高校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搭建学术平台、开展专业教学、打造产学研平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等。
-
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以福建省(市)级图书馆为例 2020-06-01
[目的/意义]旨在为推进公共图书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网上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深入了解福建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推进策略。[结果/结论]提出明确社会定位,发挥自身优势;结合馆情,合理分工;克服非遗局限性,创新工作方式;优化制度与政策;联通读者,"活化"非遗等推进公共图书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对策建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2020-06-01
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集中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与当地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风俗文化相互渗透.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点,其民间音乐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形式比较丰富,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门类,其中哈萨克族民间音乐纳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最多.为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护,需加大非遗视野下的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文章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传承进行了研究.
-
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译介研究 2020-06-01
以外宣译介为研究视角,以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安徽非遗的译介现状、问题,深入探讨了具体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旨在有效解决安徽非遗外宣英译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安徽非遗外宣的效果,促进安徽非遗的对外传播。
-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2020-06-01
互联网视域下,地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愈加依赖网络,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及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亟待通过网络进行文化传播。宁夏地域面积虽小,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传统音乐、民俗等多种形态。利用现有的融合媒体传播技术,将宁夏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并对外传播,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脱"小众"的关键。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宁夏非遗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内容更新缓慢,缺乏互动功能、不符合网络审美等问题。因此,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应当更加注重网络受众的审美需求,以及媒介需求,找准定位,宁夏的非物质文化传播才能焕发出无尽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