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新旧动能转换视域下数字化“非遗”影像发展 2020-06-01
新旧动能转换带来了现代性的创新,然而现代性正改变着乡土文明的社会形态,破坏了乡土社会的文化积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赋予了文明对话的可能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非遗"能否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数字化影像与"非遗"的结合面临着重大考验。
-
非遗视角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更应当保护并传承。尤其是在当前非遗保护视角下,加强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保护工作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使命。为此,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通过剖析当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非遗视角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路径,希望最终能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获得人民群众的关注,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
-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探析——以寿县为例 2020-06-01
城市化和信息化浪潮使得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困境。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媒介属性,以及其对口语交际环境的高度依赖,决定了其保护必须走活态传承的道路。具体而言,可以从开启青少年亲近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传承路径、开拓其城市传承空间、建构其网络传承媒介等方面强化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
皖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认知及开发※ 2020-06-01
皖东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地区,蕴藏着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对皖东地区非遗项目的游客认知调查,分析得出不同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的游客对皖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了解程度、喜爱程度、关注度、兴趣度方面有显著的不同。同时结合这一结论,探索具有皖东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之路。
-
湖北民歌村、故事村开发琐忆 2020-06-01
在十余年来国家强劲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过程中,湖北的“三家三村”备受国内外关注。“三家”即故事家刘德培、孙家香和刘德方,“三村”即伍家沟民间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和青林寺谜语村。本文作者刘守华教授曾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和非遗评审专家委员会主要成员,直接参与了故事村、民歌村的发现考察与评审推荐活动,这里对这两个民间文化村的发现与建设直接记述。
-
非遗虎门林旁粽的人文情怀初议 2020-06-01
东莞市级非遗虎门林旁粽,以其独特的编织和造型,展示了岭南地区源远流长的独特的生产生活风俗、人们开拓大自然的勇气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情怀基因。文章旨在通过虎门林旁粽在非遗文化中的人文情怀的分析与探讨,希望能进一步深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增强非遗传承活力与后劲,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
基于非遗基础上《赣南采茶舞》校本课程的开发* 2020-06-01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我国高校进行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地方高校在地方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上具有资源优势。赣南采茶舞蹈是以赣南地方文化为依托而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含着地方高校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所具有的艺术资源,在继承“非遗”的基础上对赣南采茶舞蹈合理地开发与建设是我校舞蹈学专业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以《赣南采茶舞》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例,对地方高校开发地方特色课程作一些探讨,以期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好地传承地域舞蹈文化。
-
城镇化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挑战与机遇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镇化建设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根脉,可以为城市现代化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张城市的名片,是城市竞争力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时,城镇化建设亦可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活动,使其获得前所未有的生存空间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对尚处于快速城镇化过程的中国而言,如何使非遗保护和城市化建设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势,既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更是一个推动国家经济和文化进一步繁荣的工作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