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91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915)

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探析——以无锡惠山泥人为例 2020-06-01

    中国长期以来的现代化使地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生存土壤.新时代复兴传统文化成为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的方针,指明了"非遗"的发展方向.惠山泥人作为手工艺类"非遗"项目的代表,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和机遇.此类"非遗"的产业化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一方面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积极调动社会资本参与,调整"非遗"保护政策,实现长久发展.

  • 关于构建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平台的研究——以徽州雕刻技艺APP开发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人文积淀下的文化的产物。目前申报非遗传承人越来越多,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还是有部分民众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对非遗文化认知还停留在相对浅薄的层次,这种情况多半与宣传、教育等因素有关,加强教育是植入途径的重中之重。为此,从构建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平台研究出发,以徽州雕刻技艺为例,提出网络平台横向发展和竖向传播的途径和方法,给以后的网络实际APP的运营提供理论支撑。

  • 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以靖江蟹黄汤包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当前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与实践领域,其一方面,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文化创意产业焕发生机,为文化创意产业及其经济建设注入丰富的元素.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与学习、思考,以靖江蟹黄汤包为例,对其非遗制作技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进行总结、分析、探讨,以期能为我国各类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提供参考

  • 关于河南皮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皮雕技艺是以皮革为雕刻材料的复古工艺,历经千年流变,以其工美而兼具钝感的独特魅力,引起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转型成为匠人的共同诉求,皮雕技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守与开拓为着眼点,主要从技艺价值、非遗内涵和创新发展三个角度探析皮雕的现实意义。以河南省皮雕技艺为例,管窥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程,把握时代脉搏,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飞跃。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研究——以大足为例 2020-06-01

    本文系统分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重庆市大足区旅游发展现状,总结其在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营销以及旅游管理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角度提出几点对策建议,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发展旅游、保护遗产等工作起到一定借鉴与帮助。

  • 扬州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有与饮食文化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见表达。扬州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丰富,享有一定的国内外知名度,资源类型与空间组合度高。其旅游开发,既有利于为饮食类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群众基础和资金支持,也有利于扬州旅游形象的提升。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需在活态传承、原真展示的原则下,选择多样旅游开发模式、构建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 传承多彩文化 创享美好生活——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主会场展览和推介活动回眸 2020-06-01

    2019年10月17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第七届非遗节")在成都非遗博览园拉开序幕。本届非遗节以"传承多彩文化,创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在1个主会场和28个主题分会场开展了国际展览、国际论坛、国际竞技、国际展演和互动体验等各类活动830余场。来自86个国家的1100余个非遗项目、5600余名代表共襄盛会,上演了一场有颜值、有价值、有力量、有影响的国际性文化盛会。

  • 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与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法分析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市非遗类型齐全,以传统技艺类和民俗类为主;全市非遗呈集聚分布形态,东南多,西北少,从南向北逐渐递减,地区分布不均衡;太原市非遗集中分布两主核心区和一次核心区;不同类型的非遗分布重心不同,传统技艺类集聚分布最明显,民俗类次之。太原市非遗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同类别的非遗开发模式不同,要针对数量较多的非遗进行重点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