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研究 ——以锦州“吹糖人”和“糖画”为例 2020-06-01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保护好其生存空间是发展非遗项目的基本要素,起到了维系其生存状态的重要作用。合理安排其生存空间可促使非遗项目更好地发展。但随着社会发展,锦州“吹糖人”和“糖画”的生存空间屡遭挑战。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销声匿迹,到如今非遗保护浪潮使其再获发展,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出现导致这些民间传统手工艺者开始变得茫然失措,社会认同感持续下降导致其生存空间愈加狭窄。如何保护这种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是当下我们能否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因素。通过介绍锦州“吹糖人”和“糖画”的基本情况,探寻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并为这些传统手工艺者探索切实可行的生存之路,以期进一步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一带一路”中国沿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20-06-01
一带一路是我国面对世界发生复杂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等众多挑战所提出的发展战略,其目的就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与我国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共同提高和发展。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GIS地理分析法,分析我国沿线各省市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一带一路"中国沿线体育非遗级别分布各异,类型多样,呈条、带状分布,有集聚特点,并结合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性的意见,这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以甘肃省为例 2020-06-01
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评价是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根据甘肃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构建评价模型,并挑选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非遗旅游资源,运用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科学评价。结果显示,甘肃省级别较高的体育非遗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酒泉、张掖、甘南地区,这些地区是自然人文旅游地、少数民族文化体验地、宗教历史圣地,对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充分利用这些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对级别较高的体育非遗资源进行科学保护与利用,将推动地区体育遗产与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非遗手工艺传播方式创新研究——以新会葵艺为例 2020-06-01
现代网络新媒体技术为非遗手工艺数字化保护传播提供了新路径。文章针对当前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图片、视频等传统数字艺术表现形式及侧重单向传播的现状,创新非遗手工艺在新媒体领域的传播方式。基于交互设计理念,以广东新会葵艺为例进行面向用户的交互动画设计实践,探索非遗文化转化数字影像的规律,实现了手工艺流程展示与交互设计的融合。交互动画、互动游戏等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艺术媒体形式是非遗手工艺传播的未来趋势。
-
从翻译伦理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性文本的英译 2020-06-01
以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运用安德鲁·切斯特曼提出的翻译伦理模式,探讨其介绍性文本的英译,以期为我国非遗的英译研究提供参考。
-
广东省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思路浅析 2020-06-01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单个项目保护基础上的进阶举措,通过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区创建,夯实非遗发展土壤,打通非遗项目之间孤立保护的弊端,进行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政策.2019年,荔湾区创建广东省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获得广东省文化厅的批复同意.笔者结合全程参与本次省级文化生态区创建工作的心得体会,从创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标定位、整体性保护、政府主导作用等方面,阐述荔湾区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思路和经验.
-
3D打印技术视角下的民间传说类非遗数字化开发研究* 2020-06-01
当前,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展示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尤其为民间传说类非遗带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基于3D打印技术的民间传说类非遗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中的重要课题,通过研究3D打印的基础理论,以土家吊脚楼传说故事为实例,提炼出基于3D打印技术的民间传说类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经验借鉴,为中国民间传说类非遗数字化保护模式提出建议。
-
公共艺术考察实践教学唤醒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复兴之研究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的实践在取得了丰硕成绩的同时,存在于不同项目之间的发展不均衡的情况逐渐显露.在与一些项目发展火热的情况对比下,另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活化依然面临着挑战.近年来,在公共艺术的发展中对于公共性,在地性,主体性的发掘探讨和在各门类艺术实践中独树一帜.进行跨学科合作的实践为非遗传承所面对的文化环境和公众环境的改善与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高校公共艺术考察课程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教学正是整合高教自有优势与资源,实践这种思路的一条途径,其教学试验结果也将反哺于未来的公共艺术与非遗传承的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