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91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915)

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奢侈品视角下“非遗”类艺术品的生成与市场化运作研究 2020-06-01

    非遗类艺术品指的是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艺术上的特色,运用非遗元素(主要是形象与技艺)制造的,反映传统文化内涵的适合当代生活方式的艺术品。"非遗类"艺术品作为一种包含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产品,和奢侈品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纯手工制作、象征意义和非必需性等特征。从"文化生产"的角度探讨"非遗"类艺术品的生产机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非遗"类艺术品的生成机制包括产品化、市场化、恒定化与活态化。"非遗"类艺术品的市场化运作关键在于其奢侈品定位的确立,通过完善创新与利用机制,打造优质的文化产品,这意味着必须深刻了解它能够实践的天性和自发性。另外,还要制定有距离感的价格和独特的传播策略。对于改变心态,价格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而且,非遗文化产品必须是感官的全方位的体验。

  •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的知识图谱研究 2020-06-01

    为了探寻国内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热点,利用文献题录分析工具对已有相关学术文献进行预处理并提取高频关键词,进而基于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工具将分析结果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国内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徽州民间乐曲、徽州民俗体育、徽州非遗资源的生态传承、徽州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等四个方面。

  •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问卷调查与基层大众保护意识提升思考 2020-06-01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根据《江西文化蓝皮书——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6)》国家级非遗项目70项,省级非遗项目488项.作为一项江西省发展类智库报告,它也是省内手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而结合这一报告内容,江西也在当地开展了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问卷调查分析,基于基层大众保护意识提升思考江西非遗保护的相关问题.在本文中将着重调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现状,并对如何提升基层大众非遗保护意识相关策略进行思考提出.

  •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非遗的旅游开发在带给宁波市一定旅游收入的同时,难免存在着保护措施不到位、开发过度等系列问题。在总结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其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加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其旅游开发水平。

  • 非遗文创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 ——以漆线雕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性文创的良好土壤,是突破同质化产品竞争以体现地域性文化归属的一剂良药。但是抄袭乱象与监管漏洞却让众多文创品牌不敢全力以赴地去投入,总是停留在观望同行与浅尝辄止的成长模式。非遗生命力的延续不仅需要能工巧匠的守艺传承,更需要以文创为载体的流通才能回归生活与保护。本文以厦门漆线雕为例,探讨文创品牌的构建途径与知识产权保护方法。用个案分析法与观察访谈法分析厦门漆线雕产业的发展情况,为非遗文创品牌的构建提供了思路;阐述了地方文创品牌如何从非遗的土壤中提取建构差异化卖点,并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解析初创型文创品牌的保护策略与步骤。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实践探索 ——以“黄沙狮子”为例 2020-06-01

    作为一种鲜活地保留了富有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的活态文化遗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精华。随着社会格局和文化生态的变迁,单一的口传心授已难以担负维系非遗薪火相传的重任,通过学校教育传承成为全世界的共识。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本原则,构建“九狮”协同教育体系,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去了解、接受、感悟、喜爱民族文化,在传承中融入创新,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之重任。

  • “文化展示”中的传承人: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2020-06-01

    从现代意义的民俗学兴起之时,"俗"的关注超越"民",即使关注民众亦更多是群体意义而言,并未突出"传承的个体"。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对民间文艺改造中,关注到了"民间艺人",但其以"革命"为旨归;1949年以后对于民间艺人的重视在80年代民俗学迅猛发展中并未沿承。21世纪初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传承人"研究日渐兴盛。但传承人不再仅仅是学者视阈或地域文化的"自然"传承者,他们需要进入国家认定体系,在"文化展示"中作为文化承载者对其所传承文化进行"阐释""推广"。文章通过"敛巧饭"这一民俗类非遗项目和布洛陀史诗、盘瓠神话叙事等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类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论述,进一步探索在民俗类非遗项目中传承人的意义与仪式舞台化展演中的文化承载者"他者化"境遇,以及非遗传承人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文化多样性"、地方性知识之"情感阐释"等的影响。

  • “非遗”保护理念辨析 2020-06-01

    正确的保护理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本文结合目前我国非遗保护领域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看法和偏颇认识,重点辨析了涉及新时代非遗科学保护的三个重要理论、理念问题,即:非遗保护实践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如何看待非遗真实性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关系;如何进行整体性保护。辨析中从基本理论阐释入手,紧密联系保护工作实际,以考察调研中的实例说明论点,既有针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论述,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