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中国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整理研究 2020-06-01
中国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以下简称“中国国家级纺织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指在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中国国家级纺织类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纺织产业发展,使国家级纺织类非遗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国家级纺织类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对于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对于国家级
-
长三角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安徽非遗文化创新融合研究 2020-06-01
长三角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日臻成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新业态发展的契机,推进安徽非遗产业化建设,深化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推动安徽持续创造经济价值的文化生产力为目标,对长三角文创产业与安徽非遗文化两者融合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
非遗传承 创享美好 2020-06-01
夏威夷草裙舞、兰州太平鼓、泸州雨坛彩龙……10月17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热闹开幕,8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100余个非遗项目、5600余名代表齐聚成都,共襄盛会
-
从复兴走向振兴—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道路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兴未艾,传统工艺美术在新环境下的文化属性愈加凸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施中,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是中国非遗保护的核心内容,通过系列研培计划的开展,更好地推进了文化保护工作。同时,将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推广、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及文化经济发展相融合,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现象。当然,传统工艺如何抓住这一时代机遇,从复兴走向振兴,是一个有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展开的时代课题
-
上海大世界的文化品牌建设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2020-06-01
2016年底重新开放的上海大世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民族、民间”为主题,定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空间和活态传承。当下,上海大世界的文化品牌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传承技艺、传承技人、融新形态、融新体验。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核心型文化活动,难以形成文化品牌标识;二是缺乏整合营销观念,难以带动大范围的关联文化消费受众;三是缺乏历史和当代名人引领,名人效应不足;四是文化体验仿真性有待精细化,受众的沉浸式体验有待强化;五是非遗活态展演与现代生活风尚的契合度有待提升。因此,上海大世界可以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文化品牌建设:一是树立文化品牌理念,形成品牌支撑性非遗文化活动;二是实施非遗文化整合营销措施,推广优质的非遗文化活态展演和服务;三是精选非遗文化代言人和推广名人,利用名人效应转化传统非遗文化活态展演与文化新风尚之间的矛盾;四是积极培育非遗相关文化活动,延伸品牌产业链。
-
对曲艺现代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 2020-06-01
2019年7月,文旅部发布了《曲艺传承发展计划》,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的政策,对曲艺的传承发展进行了专项部署。2019年9月6日至10日,由文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艺术司及山东省文旅厅等主办的全国非遗曲艺周在济南举办,让济南这个曾经的曲艺大码头一时间仿佛再现当年"书山曲海"的盛景。曲艺周这样的文化活动,既是《计划》中提到的"组织演出活动"措施的一部分,也
-
非遗美学:传承、创意与互享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保护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所谓“非物质”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当传统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中衍生出“非遗”,关于文化遗产的认识已经产生了质的变化:文化遗产不再仅仅是以实物确认、以商品价值计量的物质财富。
-
不起眼的麦秆变身记 2020-06-01
4月17日,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行的一项非遗推广活动上,一名65岁的妇女将自己手工编织的麦秆花篮摆上了展台,引来游客驻足观赏。"哇,手工好精细!"围观的人们忍不住赞叹。花篮的主人,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保麦秆花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黎奎鲜,她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学习麦秆花篮技艺,40年来,靠着一双巧手,她将不起眼的麦秆变成了一个个精美的花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