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邂逅大美青海 2020-06-01
对青海似乎上瘾了,自从去了第一次之后,又去了两次。青海从来都不缺大气磅礴的风景,草原、雪山、圣湖,随处都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青海居住着43个少数民族,多彩的文明带来的是最灵秀的手工艺术,藏族的唐卡、土族的刺绣、撒拉族的木雕,每一样都是遗世的珍宝。这一次,便以青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线索,感受青海壮丽的风光,丰富的人文,以及来自信仰的震撼。和我一起,邂逅大美青海!
-
基于CMF的非遗工艺美术类技艺的传承创新及开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我国非遗的传承、融合与创新是我国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工艺美术不复往日辉煌,通过科学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是对其进行保护的手段之一。对非遗工艺美术来说,通过对其色彩—材料—表面处理进行分析解构,并数字化记录下来,不但能实现对其视觉特性进行保护,更重要的是,这些元素也可以作为设计灵感,启发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的艺术创作,或通过更多业界人士在功能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过程中,实现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起到对非遗工艺美术类技艺更广泛的宣传效果。
-
非物质文化遗产IP资源创新性推广途径与策略探究——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为例 2020-06-01
数字文化产业时代,鼓励以非遗IP资源为核心,借助先进数字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由数字化保护向创新性发展转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结合各地区非遗特色IP资源,打造诸多创新性非遗IP发展案例,总结其“5+”推广途径与策略,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IP资源的创新发展提供经验。
-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媒介化策略研究——以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护为例 2020-06-01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民族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精神气质和孜孜不倦的审美追求。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从此以后,我国就开始走上真正意义上的“非遗”的保护工作之路。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省份,拥有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然而与此同时贵州的“非遗”也濒临危险,面临着传承力量薄弱,高素质人才缺乏、运用媒体意识不足,创新“流于表面”以及资金来源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贵州“非遗”的保护为例,探讨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依靠互联网+业态,对其进行产品化,市场化,从而来保护我们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
龙泉青瓷:让世界惊艳的这一抹“梅子天青” 2020-06-01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而浙江省龙泉市则是青瓷的故乡.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已成功入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唯一的陶瓷类"人类非遗"项目.
-
乡土旅游背景下南涧“彝族跳菜”文化的产业化探究 2020-06-01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进行适度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是目前公认的一种有效的非遗保护方式。自2008年6月南涧"彝族跳菜"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日趋兴盛的"跳菜"表演逐渐成为当地旅游发展中的一项特色产业。本文从产业发展的视角对"跳菜"文化在开发中的现状与问题进行论述,以期为非遗产业化提供一个参考案例。
-
非遗校园活态化传承的探索与实践 ——以玉溪青花烧制技艺校园传承为例 2020-06-01
职业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玉溪青花烧制技艺的校园传承个案中,通过职业院校的参与及其对烧制技艺、传承人才培养、非遗知识普及、非遗项目传承保护的探索和实践,使玉溪青花的烧制技艺恢复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其活态化传承奠定了重要基础.
-
“两创”视域下徐州地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思考 2020-06-01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盼,也为我们开展"非遗文化基因"的保护和发展,以及"非遗精神文脉"的当代表达方式指明了方向。苏鲁豫皖交融地的徐州地区,自古为文化交融和创新区域,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众多,背后集合着区域文脉和技术精髓,既有北方的大气,又有南方的细腻,集功能性与实用性于一体,体现当地民众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认同。本文在"两创"背景下,以徐州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产业化发展为研究点,提出以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为引导,以社会各方积极参与为依托,以市场有效运作为抓手,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遵照市场规律运作,创新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互促路径,以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以及对其他城市文化产业规划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