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91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915)

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设计 2020-06-01

    本文主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文化创意旅游产品设计的相互借鉴,融合共生。运用合理的设计手段,如遵从随地所宜、因材施艺、择材施技等方法来进行产品设计研究,从设计的角度来阐释非遗文化保护的合理措施,并对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产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 金银细工非遗传承的设计实践与探研 2020-06-01

    引言金银细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经典,其精湛的工艺,高超的技能,给世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如何把非遗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是当代工艺美术设计师所要思考的课题。首先,用现代人的意识去研究、探讨、去读懂传统文化,吸收其精华,并找出美的法则和规律。然后,去研判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内涵,让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东方艺术与西方文化来一次碰撞,让金银细工以更加包罗万象的形态呈现。

  • 试析《传承者》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遗保护的启示 2020-06-01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播方法中,许多地方采取了一种大众化非常易于接受并且喜欢的新媒体创新形式——以综艺节目的形式来传播非遗文化。这种形式将"文化传承"与"非遗"作为自身定位来进行传播,被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的综艺节目。论文通过详细分析非遗节目《传承者》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遗保护的启示,结合湘西州非遗传播现状,总结出湘西州非遗以大众化新形式传播的价值。

  • 双节惠民好戏连台 文化盛宴昼夜纷呈——“明月寄情怀 秋夜赏非遗”福建非遗精品展演活动圆满谢幕 2020-06-01

    为庆祝中秋国庆佳节,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共同主办,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明月寄情怀秋夜赏非遗——福建非遗精品展演展示活动”于10月1日至8日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开展,并首次开放夜间参观,游人如织。

  • “非遗”+旅游:深挖当地特色,营造动人氛围 2020-06-01

    我在湖南日报社工作10年来,主要是从事文化和旅游新闻报道,深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联度极高,旅游景区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而在方法上则要深挖当地特色、营造动人氛围。

  • 河北丰宁:“指尖生意”助力脱贫攻坚 2020-06-01

    这个红绢的铁编古灯笼好有文艺范儿"印有红色剪纸图案的T恤很潮"布糊的耳环好精致,头一次见……河北丰宁人制作的特色非遗文创产品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顾客前来选购。说起这些文创产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杨琳颇为自豪":丰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有各级非遗项目61项,其中,满族剪纸、布糊画、木作技艺、铁编技艺最能体现丰宁特色。这些也是我们当地的重点特色扶贫项目。"丰宁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承德境内,地处燕山北麓和内蒙古高原南缘,县名取自"丰芜康宁"之意

  • 非遗语境下的淄博上河村鹧鸪戏研究 2020-06-01

    鹧鸪戏原名肘鼓子戏、周姑子戏、巧腔,与五音戏、巧腔、茂腔、柳腔、柳琴戏等同属"肘鼓子"系统,是山东省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鹧鸪戏的表演模仿鹧鸪鸟的叫声,其演唱特点是在每句的唱腔中加入类似鹧鸪鸣叫一样的拖音,在淄博一带流传了240余年,是全国惟一一个由村落为单位保存下来的古老濒危剧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2006年12月,鹧鸪戏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6月10日,鹧鸪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 基于境外游客体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 2020-06-01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愈加得到重视。而旅游产业是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通过游客的参观和体验,可以激发非遗文化在市场中的活力,使其获得更加持续的发展能力。本文从境外游客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非遗文化的现状及发展思路,为非遗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营开发的现状及问题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