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91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915)

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海南黎锦纹样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探索 2020-06-01

    黎锦作为海南岛独有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世代代居住在海南岛的黎族人民创造出的古老精湛的手工技艺。黎锦纹样种类繁多,它蕴含着海南黎族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文化,能够充分地反映黎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以及民族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并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及文化意识。所以对海南黎族非遗产品——黎锦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传承与开发是至关重要的。为研究海南黎锦纹样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本文以设计师需求的角度为出发点

  • 现阶段非遗文化市场的局部观察——以京剧和杨柳青年画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几年非常流行的文化内容,被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文化意义和经济效益上。从实际情况看,非遗在经济效益方面产生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甚至大于其文化意义。笔者在对一定范围内的消费市场进行观察之后,结合对非遗项目、非遗大环境的思考得到一些粗浅的结论。本文将选择京剧和杨柳青年画两个非遗项目为对象进行论述,选择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笔者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这两个非遗项目的接触相对密

  • 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2020-06-01

    与风景名胜区同质化日趋严重的旅游纪念品相比,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更加鲜明的个性。走出博物馆的非遗迅速赢得市场,"活"了起来。但要实现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跨越,必须持续不断地创新,紧紧抓住市场和年轻人

  • 舞出民俗「精气神」 2020-06-01

    沐川草龙是产生并流传于乐山市沐川县境内的、由稻草编扎而成的一种龙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是古代巴蜀文化的“活化石”。沐川草龙外表是草,龙身是竹子做成。先用本地产的慈竹编扎出龙身、调整好龙筋,再在龙身上依次上草。“最难的就是龙头、龙爪等能体现龙逼真细节的部位。”国家级非遗沐川草龙传承人陈焕彬介绍,将覆盖龙身的稻草剪出整齐的幅度,再排列有序,才能形成龙身的鳞片效果。

  • 广西连片特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研究 ——基于融水梦呜苗寨、三江程阳八寨景区的分析比较 2020-06-01

    在文旅融合的趋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成为精准扶贫"造血"的新范式。通过对广西连片特困地区内的融水梦呜苗寨、三江程阳八寨景区,基于管理模式、非遗资源转化旅游项目、扶持政策及配套三个方面,对两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动的实践进行对比。提出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资源,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结合实际,选择适宜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及旅游管理模式;完善基础设施,更多优惠政策倾斜向民族连片特困地区。

  • 浏阳夏布,会呼吸的乡愁 2020-06-01

    去年暑假的一个上午,在班主任罗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起走进了浏阳夏布文创中心,此次实践活动使我对"非遗"和夏布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收获满满。一、何谓"浏阳夏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目前浏阳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项目有:国家级3个、省级4个、长沙市级8个和浏阳市级60个。浏阳夏布为长沙市级非遗项目。夏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麻布。因麻布常

  • 守护非遗传承文化——记湖南雨花非遗馆创办人郭存勇 2020-06-01

    前不久,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选送推荐的湖南雨花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雨花非遗馆创办人郭存勇获评"2019非遗年度人物提名",成为湖南唯一获奖者。这是对其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和褒奖。自2015年郭存勇创办雨花非遗馆至今,359个非遗项目、200余名传承人在此聚集。近两年来,雨花非遗馆通过民办公助的模式搭建非遗人才孵化创新平台,以"非遗+旅游"等模式帮助传承人走向市场,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致力打造名副其实的非遗高地、文化胜地、人才福地、创新基地。

  • 新媒体语境下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思考与传承教育 ——以广东省音乐类非遗为例 2020-06-01

    一、前言自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成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尤其是音乐类非遗给人以多层次和丰富的感受。对于广东省音乐类非遗的学术研究,正逐渐从单一转向多角度的研究,文化遗产数字化是研究的热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