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江西画报江西非遗专刊2019年第一期 2019-02-18
江西画报江西非遗专刊2019年第一期
-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及创新——以西北民族大学非遗培训为视角 2020-06-01
甘肃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省区,2015年西北民族大学申请承办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成为全国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高校。文章以地方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为基础,结合两期洮砚及砖雕传承人培训及课程设置,通过分析非遗项目,创建非遗传承人和高校互动的模式,阐述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在具体分析非遗课程的基础上,对非遗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加以探索,旨在为甘肃非遗的研究发展提供支持。
-
谈高校非遗课程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完善研究 2020-06-01
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并不是很健全,本文从高校非遗课程的设置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如何完善做出专业性的分析和有针对性的完善探究,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真正的有法可依,有法可寻,对我国现阶段正在流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保护。
-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文化创意产业初探 ——以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作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逐步为大众所知。乐山-峨眉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的旅游资源丰富,每年吸引5000万次左右的中外人士到地参观。而依托四川国际旅游博览会的国际性会议,该地的国际影响力也得到了逐步提升。开展合理、可持续面向国际的开发受到高度关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对外文化产业,正成为新的商业机遇点。
-
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上海高校优秀成果展开幕 2020-06-01
7月1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上海高校优秀成果展在大世界二楼展厅开幕。作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重要宣传项目。
-
机遇、困局与出路:2003年《公约》框架下的非遗传承* 2020-06-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相关国际文书中强调社区参与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非遗保护实践中,社区却遭遇如何参与的困局。在《公约》框架下"遗产化"的过程中,非遗传承获得了新的机遇,但同样也遭遇了新的问题。《公约》理想与社区、群体、个人的认知之间存在鸿沟,需要有恰当的桥梁,而知识分子可以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调动非遗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文化中介工作如何与国家行动区别,真正发挥社区、群体、个人在非遗传承中的主体性,可以借鉴"遗产共同体"模式,进一步完善《公约》的非遗保护范式。
-
非物质文化遗产刑法保护的偏误与匡正 2020-06-01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提倡利用刑法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点受到认可与推崇。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刑法保护的理论片面理解了法益保护理论、谦抑性原则等刑法理论,对非遗刑法保护的正当性存在误解。同时,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属性,误解了我国刑法相关规定,不当给予非遗传承人以特殊刑法保护。刑法并非一部适合保护某类文化的部门法;应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保障和激励机制,方能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保护。
-
论传承人流动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传承的主体。非遗传承人因为文化身份及个体差异而呈现不同的流动模式。代表性传承人的流动形式和方向比较多元,却富含行政色彩和受到国家力量的制约。非代表性传承人的流动是少数民族文化与异文化交流和碰撞的代表,也是影响后续代表性传承人遴选的重要因素。一般性传承人的流动较为常见,且规模庞大,足以影响非遗传承的文化生态和社会根基。传承人是实现非遗传承的关键,传承人的流动势必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带来诸多影响。发挥其正面影响,避免负面效应,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合理引导传承人流动,提倡有益于非遗保护的流动行为;加大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投入,尤其是传承人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加快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为民族地区留住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