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91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915)

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文化经纪与活态遗产培育:比利时豪特姆年市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相关问题 2020-06-01

    如何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上进行反思,使乡村的行动者能够应对当前的现实和发展,是一项挑战。“豪特姆年市:圣利芬斯-豪特姆冬季集市及畜牧市场”是比利时2010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反映了乡村背景下露天市场的集市和畜牧市场文化。从长远来看,关于项目最近(列入名录之前和之后)和当下的演变,应在更广泛的制度背景下加以考虑。考察该项目的演变,可以探讨调动非遗保护范式和/或遗产价值评估方法对其发展是否有益;反思通过短链或长途贸易产生的“集市”模式在21世纪的意义,特别是面临的与动物有关的问题。通过与《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新增的第六章及处理问题的成果导向框架相结合,该项目也可以体现遗产概念或当代保护方法如何发挥作用。

  • 基于不同呈现类型的非遗与科技融合发展思路 ——以常州非遗为例 2020-06-01

    文章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非物质性”,及其与具有“物质性”的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出非遗发展的传统思路中因为忽略这种区别与联系因而存在局限性。根据非遗的特性,提出可以采用一种新视角来思考其发展问题,即:通过对非遗价值不同呈现形式的分类,有针对性地将其呈现过程与科技融合从而有效地体现其价值,达到继承与发展非遗的目的,并以常州地区的非遗为例,提出了不同呈现类型的非遗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思路。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贵州京剧院精彩演出亮相天河潭景区 2020-06-01

    6月13日,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贵州省、贵阳市积极响应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开展了一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京剧在贵阳的传承、发展已有100多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动态影像志分析 2020-06-01

    以动态影像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数字化记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动态影像可将“非遗”以活态的形式进行存储和传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开辟一条“由术及道”的新路径,使之在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留存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从动态影像数字化记录的必要性、基本原则、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 面向民众,演进生活—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变迁记 2020-06-01

    2019年6月第二个周六,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在广州如期启动,主题是"非遗保护、中国实践"。在已经走过的13年里,中国"文化遗产日"从无到有,在2017年更新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已成为一个面向民众、作用于民众,与民众参与、体验、认知直接关联的重要"非遗"活动平台。每年遗产日活动的主题变迁,折射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的进程。在变化的主题和不变的宗旨之中,中国遗产日非遗系列活动面向民众、演进生活,记录着政府和民众携手守护精神家园的心力和成效。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举行 2020-06-01

    本报椰林6月7日电(记者李艳玫通讯员陈思国)在6月9日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为进一步提高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陵水黎族自治县自6月4日起开展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据介绍,今年的活动以"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为主题,动员和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到保护文化遗

  • “熔古铸今”黑陶研讨会在齐河召开 2020-06-01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由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基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非遗研培中心主办,齐河东夷黑陶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熔古铸今从蛋壳陶说起"——非遗视觉下黑陶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齐河东夷黑陶文化研究中心举行。来自中国陶瓷馆、龙山文化博物馆、山东非遗研培基地、《山东陶瓷》《中国陶艺研究》、山东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齐鲁工业大学、济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中国黑陶

  • 数字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 2020-06-0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丰富,数量和种类繁多,传统的保护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非遗”数字化保护对当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来说尤为重要。数字化技术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过“非遗”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化“非遗”平台推广、数字化“非遗”传习所构建,不只是“非遗”的一种存储、展示、宣传和教育的外在手段,而且具有真正发挥确保“非遗”生命力的作用,是科学、高效实现“非遗”保护与保存的重要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