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41 条数据
-
长乐抬阁非遗现代化传承与发展困境 2020-06-01
长乐抬阁是起源于湖南长乐古镇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看做是一部活的民俗史。长乐古镇具有千年历史,虽然早期的历史资料保存较少,但长乐抬阁的道具、面具绘本和故事内容中却至今保留着最原始的长乐民俗。本文对长乐抬阁的现代化传承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以发现问题来促进长乐抬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的规范化保护和有效开发,为国家非遗保护政策及长远开发提供较为真实的实践经验以及合理的政策意见。
-
让幼儿在课堂中感受非遗传承的魅力 2020-06-01
如何将新颖、有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地融入幼儿课堂教学,让"非遗"这一种活态文化保护实现从幼儿抓起,已经成为校园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补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短板"的一项有益尝试。笔者就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实践案例等浅谈如何让非遗传承进幼儿课堂。
-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东营市吕剧非遗传承现状及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目前东营市吕剧非遗传承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和现状来看,吕剧非遗传承人的生存发展举步维艰,而影响吕剧非遗传承人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文化、经济以及吕剧人才自身成长规律的制约等。东营市应加强整理和研究非遗传承人艺术作品和文献资料、创新吕剧艺术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途径和模式、落实好扶持传承人的政策等,强化对吕剧非遗传承事业的保护。
-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研究 2020-06-01
永春白鹤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是碎片化的传承,有较大的局限性。基于发挥现代学徒制的作用,对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开展研究,进行了三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与非遗传承的融合发展 2020-06-01
2019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把职业教育摆在了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等教育对接,将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遗"传承人请进课堂,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和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以及助力文旅企业转型升级等方式,增强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有效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把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与非遗的传承创新结合起来,是探索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亦为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寻找具体而生动的模式。
-
非遗传承与乡村特色文化发展 ——以山西省诸多小戏种为例 2020-06-01
山西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分布于村庄,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新的契机,如何推进乡村非遗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本文拟以山西的小戏种展开论述.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品三吉州窑陶艺馆开馆 2020-06-01
近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品三吉州窑陶艺馆正式开馆。吉州窑位于江西吉安县永和镇境内,隋至宋,吉安称吉州,故名。吉州窑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它始于晚唐,兴于五代,极盛于南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品三,1971年被调到江西省博物馆工作,恰逢吉州窑发掘工作启动。通过观摩吉州窑窑址出土的瓷片,激发了他研究吉州窑瓷器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