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7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73)

共检索到 273 条数据

  • 试论“非遗”文化与创意礼品的融合发展 2020-06-01

    近年来通过新媒体、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的传播,"非遗"文化渐渐被人们所熟知和喜爱,工匠精神和中国传统美学成为了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国人的骄傲.将"非遗"文化元素进行提取和再设计,并将其运用到创意礼品中,二者的融合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也为创意礼品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非遗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巢湖民歌为例 2020-06-01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底蕴,本文以巢湖民歌的传播为切入点,在文化自信视域下介绍巢湖民歌进高校的意义,针对当前巢湖民歌传播现状,提出高校在非遗文化传播中,构建巢歌文化传播系统,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 地方非遗文化的品牌化传播途径思考 ——以宜宾“工匠精神”主题体验馆的设计为例 2020-06-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l].非遗毫无疑问是我国增强文化自信的中坚力量,而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如今已然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焦点.对于地方而言,怎样让非遗文化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是值得深思的课题.笔者认为除了依靠政府单一的保护,还需要对非遗文化进行品牌化的传播,以达到整合资源、汇聚社会力量促进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目的.下文将结合宜宾非遗文化,探讨建设"工匠精神"主题体验馆作为传播途径的一些思考.

  • 非遗舞蹈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价值与实施 ——以广东兴宁“杯花舞”课堂教学开发实施为例 2020-06-01

    兴宁“杯花舞”作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方特色,是当地喜闻乐见的民俗舞蹈。本文通过二次开发的教学探究过程,把具有鲜明特色的“杯花舞”引进中学课堂教学中,既拓宽了舞蹈教学资源,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舞蹈创作语言,又培养了学生的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让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真正落到实处,并由此总结出引入非遗文化进行教学活动的一般性规律。

  •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以湖南省隆回县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为例 2020-06-01

    本文从中职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联系出发,根据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探究中职学校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融入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课程结构,开发适应新时代传播方式的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实现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

  • 从数字媒体课程训练谈辽宁非遗文化的传播研究 2020-06-01

    依托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利用自媒体时代广泛快速的传播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与时俱进的新鲜血液,使之流入时代的脉搏,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针对从数字媒体角度对辽宁省非物质文化传播为例,致力于探索新时代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播研究,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彰显数字媒体技术在文化产业传播当中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 2020-06-01

    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是一个庞大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不仅给世界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价值连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伟大祖先智慧的结晶、心血的凝结、创造的沉积;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文化生命力的凝聚,是打开我们国家文化密码的钥匙;蕴含着我们国家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意志;体现了我们国家人民独特的思维机制和文化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展示我们生命生生不息、文化源远流长的神秘卷轴。本文针对非遗文化的基本情况以及它的保护和传承进行分析、提出策略,希望可以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分析 ——以东莞市莞城非遗文化的推广为例 2020-06-01

    本文主要从东莞市莞城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角度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和必要性,紧接着阐述了当下"莞城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成效,进一步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可行措施,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