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73 条数据
-
释放非遗文化新活力 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革创新纪实 2020-06-01
老哥,你们唱的是么子调?听哒啰,我们唱的是乡音乡调乡情乡味土老巴子咯……这首创作历时两年的《岳北山歌》在2009年10月湖南省第三届艺术节中,获得演出金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奖,并于2010年4月代表湖南省获得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原本束之高阁的非遗文化在衡山经过改革创新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得到了原国家领导人李长春、贺国强、原文化部长孙家正等的充分肯定。创新发展,重新焕发非遗活力近年来,衡山县文化馆对衡山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画书大系 传承非遗文化 认识美丽中国 2020-06-01
书系通过文学性创作,借助图画书的表现方式,将“非遗”项目中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和其传承中积淀的丰厚文化资源呈现给儿童读者,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了解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民俗、文化、艺术等方面多姿多彩的智慧和创意,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
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意传播 2020-06-01
随着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拥有较为完善的资料档案,非遗研究的重心逐步从静态的数字化保存,转变为动态的创意开发与传播。在新媒体带来的泛娱乐化、信息碎片化的影响下,非遗文化在创意传播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变异和缺失,如何看待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意开发之间的关系,是当下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认为非遗是发展中的活的文化,其本身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非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意开发带来了非遗文化呈现形式的多元化、传播空间的拓展以及在跨界融合中的引领效应,是对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动漫人才培养的实践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动漫人才培养的渠道,可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灌输到青少年当中,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而动漫人才培养过程中注入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养分则可拓宽动漫行业的创作领域。两者的结合将实现非遗与动漫双向共赢。
-
“非遗”的“抖音”现状解析与路径优化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被各群体、团体及个人所世代传承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非遗通常被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十个大类。 [1] 与物质文化相比,非遗是必须依托于人的活的文化,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并体现独特的人文情怀。但由于其单一的传承方式以及单调的传播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了传统文化最脆弱的部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相应的改进与创新,有利于维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建构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
-
游客参与、真实性感知与非遗文化旅游价值开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成为旅游品质化开发的优势资源。然而,为获取旅游价值而对非遗文化创造性地进行舞台化、商品化营销设计,将使其面临"真实性"问题。从旅游者主观体验的视角,分析建构主义、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种真实性感知与非遗文化旅游价值关系,认为真实性是非遗文化旅游价值的重要来源。游客参与是非遗文化旅游产品"活态"呈现的关键要素,包含信息搜寻、信息共享、责任行为和人际互动四个维度,以此构建游客参与、真实性感知与非遗文化旅游价值开发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永春纸织画非遗旅游产品开发项目为例进行验证,并提出非遗文化旅游产品价值提升路径。
-
对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 2020-06-01
非遗+文创是一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性保护的模式。对非遗文创产业的含义做了解释,对其所处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脱离大众现实生活、知名品牌太少、产品销售渠道单一、推广力度不足及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最终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
非遗视域下“吕剧进校园”活动的现状分析——以鲁西北地区中小学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其中“非遗进校园”活动是传承发展非遗文化的方式之一。吕剧发源于山东,是山东省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并于2008年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吕剧进校园”活动不断开展,逐渐向学生群体普及吕剧知识,让更多学生了解并欣赏吕剧。本文将对吕剧发展起源、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鲁西北地区中小学的“吕剧进校园”活动进行研究,并对活动开展效果及影响作出分析,并对该活动开展方向予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