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73 条数据
-
论本地非遗文化在艺术设计系“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以校“留青竹刻”社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经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自身所具备的能够传承民族精神与地域文化的特性,使其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思政教育功能。大部分的思政教学都是单一且抽象的,学生在理解时也是很深奥复杂的,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思政教学之中,是提升思政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分析研究"留青竹刻"社团的案例,希望能挖掘出本地非遗文化在艺术设计系思政教育中的价值,给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
基于生态理念的汴绣非遗文化产品设计 2020-06-01
设计说明以汴绣图案设计为出发点,基于和谐自然的生态理念,创新设计出清新自然的林草植物、富有生命感的花鸟鱼虫形态。白鹿在树林间穿梭,燕子在枝头上飞翔,天鹅在水草中嬉戏,鱼儿在落花下追逐,再搭配明亮典雅的色彩,与简洁实用的现代设计理念相呼应,富有亮点元素艺术之美,可制作成装饰餐盘、扇面、旅游纪念品等。实现了非遗产品的活化传承,体现出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为现代生活增添装饰美感,提高大众审美情趣,并增加对非遗文化的深层次理解。汴绣艺术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河南开封汴绣艺术是黄
-
地方非遗进校园对文化育人的价值探讨 2020-06-0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成果的重要标志。非遗进校园,让学校成为充满文化气息的育人场所。它不但拓宽了年轻人的视野,而且使非遗产保护和继承工作"后继有人",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非凡的价值。而今,这篇文章从继承和教育的角度来看,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途径。我希望把思想和启示传递给读者。
-
“艾德莱斯绸”系列非遗文化服装设计作品 2020-06-01
设计说明:作为新疆特色传统手工艺织品,艾德莱斯绸采用古老的扎经染色法,纹样轮廓朦胧,呈现"和云伴雾分不开"的效果,是中原纺织技术与民族本土文化的完美结合之作,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活化石"。系列作品通过拼接、印花等工艺将传统艾德莱斯绸纹样肌理应用于现代服装创新设计中,开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
-
“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相关政策措施研究 2020-06-0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这就要求在下一步的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在《建议》指导下,政府需要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实施政策和措施,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强化总体规划意识,注重配套设计,突出地域特色,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支持探索各种市场化手段的使用,培育有利于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市场环境。要处理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形成全国一盘棋,在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把农村拆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深化非遗文化的标准化和非标准化建设改革。要充分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各地发展不平衡,非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完全标准化是不可能的,必须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治理水平。
-
时空视角下非遗数字化问题与策略研究 2020-06-01
工业革命4.0数字化发展带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时空变革。数字媒体概念提出的几十年时光中,历史记忆载体的变化带来了文化理解的差异。将非遗数字化、视觉化,置入虚拟空间,再将文化内容映射到意识空间,在这来回穿梭的过程中非遗的意义是否发生改变?非遗数字化不仅仅是呈现形式,本文将以时空的角度透视数字化后非遗的意识特点,定义数字化非遗的传播空间,思考数字化问题的本源,探讨非遗数字化传播的体验策略与发展空间。
-
非遗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价值与传承思考——以蒙古舞呼图格沁为例 2020-06-01
蒙古舞呼图格沁作为内蒙古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促进文化传承、发展文化多样性、树立文化自信、助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与价值。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地理环境、语言和审美的改变,蒙古舞呼图格沁已面临失传的危险。鉴于此,我们以蒙古舞呼图格沁的价值为出发点,以蒙古舞呼图格沁为例,研究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交互设计理念下非遗文化活态传承设计必要性研究 ——以炉霍县郎卡杰唐卡为例 2020-06-01
地方性、小众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容易被忽视,传播受阻、发展滞后.万物互联,交互设计为非遗文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巨大的时代变革使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得到进一步拓展,也为郎卡杰唐卡为代表的小众非遗文创产品的发展迎来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