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58)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58)

共检索到 158 条数据

  • 鲁西南地区传统音乐的文化属性 2020-06-01

    传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载体。山东地区有丰富的传统音乐遗产,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当下,探析山东地区的传统音乐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是解释其文化属性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戏曲项目依托民俗活动保持生存活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最好方式,是山东人具有文化认同感的体现。

  • 音乐表演专业雷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岭南师范学院为例 2020-06-01

    湛江地处粤西地区,雷剧是粤西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高师院校,理应承担起保护地方民间戏剧的传承与发展的重任。本文以岭南师范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对于粤西"非遗"雷剧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通过课程建设、艺术实践两大板块,探索湛江高校音乐表演专业"驻地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而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推广到对粤西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音像遗产保存的认知与实践 2020-06-01

    上海音乐学院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今年八月联合主办了第二届"珍贵历史音乐档案(音视频与纸质)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培训班",以此为契机,本文从"音像遗产"的概念切入,梳理了音乐档案保存与"非遗保护"的关系。在厘清认知的基础上,本文亦从实践工作中的"高质量数据读取"和"合理化作业流程"两个角度出发,整理了多位专家授课中涉及"音像遗产"保存的实操技术要点。

  • 弦板腔音乐历史情景剧《武则天》首演成功 2020-06-01

    12月19日晚,弦板腔音乐历史情景剧《武则天》在咸阳市大秦剧院进行了首演。弦板腔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咸阳市唯一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剧种。根据传统弦板腔的音乐元素,结合剧本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创作人员

  • 渝东南地区音乐类非遗传承教育研究调查 2020-06-01

    渝东南地区有非常丰富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在经济发展的冲击下演变为以传承人进基地的传承教育为主,尽管有所成效,但是仍旧暴露出轻视传统民间文化、课程体系不完善、传承人文化程度有限等实际问题。对音乐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与教育的互动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帮助我们思考并探索出一条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有效途径。

  • 非遗三灶民歌在高职院校的传承路径探索——以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为例 2020-06-01

    三灶民歌承载了当地近百年历史文化底蕴,类型丰富,是珠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民间艺术濒临消亡、亟待抢救的情况下,三灶民歌与高职艺术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相融合,通过科学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式、合理的教学内容等手段,使三灶民歌重新焕发生机,这既丰富了地方高职艺术教育的知识结构,也创新发展了这一独特的非遗项目。

  • 吴地传统音乐社团的大众传播路径研究* 2020-06-01

    吴地传统音乐社团是地方传统音乐的传承载体和传播组织,提高其大众传播效果对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目前大众传播路径还需要合理拓宽,传播效果还有待提升,传播活动需要改革和创新,具体为:拓宽受众群体;广泛使用新媒体;创新传播手段,以繁荣吴地传统音乐社团发展,推动非遗品类的传承。

  • 论意识在传统文化尤其传统音乐中的重要性 2020-06-01

    近年来传统文化处境堪忧,保护非遗的刊物也与日俱增,相应的保护非遗的风声也日趋高涨,然而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笔者认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意识根植于普通大众的心里是首要的环节,因为意识决定行动,即意识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一个社会的进步抑或落后,和谐抑或动荡,归根结底是由人们的意识决定的。所以,当“非遗的重要性”成为一种普遍的系统的共识时,“非遗观”就形成了,保护非遗的任务也将取得建设性成果。本文通过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文化、为什么传统音乐只能保护不能发展,以及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非遗方面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三方面展开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