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1)

共检索到 131 条数据

  • 指尖上的生活,指尖上的美 2020-06-01

    用“老派又新鲜”来形容当下的非遗,是再贴切不过的了。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民族的“活化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似在渐行渐远,尤其是传统的非遗手工艺,不少因生活环境改变、传承人缺乏、原材料匮乏等缘故而消失在大众视野里。好在,近几年随着来对非遗保护力度的增加,人们的注意力又重新聚焦到了这些“活化石”身上来。而当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开发出各色产品,走进寻常百姓生活时,它们也被赋予了更鲜活的灵魂,在传人的匠心中延续其独特的美学

  • 捏泥娃娃捏出的陕西黑陶第一人 ——记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陵塬黑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纪荣 2020-06-01

    刻刀轻轻划过黝黑的陶罐表面,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在光影交错间,为凝重的黑色注入一丝灵动。69岁的刘纪荣手握陶罐,一刻就是50多年。已经有上千年制作历史的五陵塬黑陶(非遗申报名),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陵塬黑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纪荣的带动下,以影刻的创新形式,重新走入人们的视线,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非遗文章大 传承活起来 2020-06-01

    郯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丰富,拥有完善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非遗项目7项,市级非遗项目20项,县级非遗项目96项。近年来,郯城县紧紧围绕“文化扶贫、非遗助力”这一主题,将深挖非遗资源与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传承特色非遗项目,全力打好非遗助力脱贫攻坚这张牌,让非遗传承活了起来

  • 非遗语境下传统技艺的高校传承模式探析 ——以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为个案 2020-06-01

    温州发绣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由区域传承逐渐过渡为高校传承,1991年成立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原名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2014年入选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发绣研究所作为非遗的实体承载空间,开创了与发绣技艺发展相吻合的传承机制,集生产、销售、科研为一体。本文以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为个案,通过对发绣传承基质的探讨,寻觅出适合的维系传统技艺本真性的方式。

  • 浙江瑞安非遗保护创新经验纪实 2020-06-01

    瓯越古邑瑞安,自三国建县以来,迄今为止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延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瑞安人民创造了众多独特而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浙江省瑞安市通过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不断加大保护传承力度,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扎实推进非遗品牌建设,瑞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 “妈妈制造”助力非遗技艺走向山外大舞台 2020-06-01

    “妈妈制造”是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的一个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项目,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妈妈”这个称呼非常亲切,而参与制作这些非遗手工艺的老阿妈们也都是妈妈

  • 云南省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精彩纷呈 2020-06-01

    2019年6月8日至10日,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红河州”)人民政府主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红河州蒙自市人民政府、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政府承办,以“非遗保护·中国实践”为主题的云南省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在主会场红河州蒙自市,分会场官渡古镇、云南大学及

  • 春天,淮阳向世界发出邀请 2020-06-01

    世界非遗聚淮阳,春风十里等你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周口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3月8日至4月7日在河南省淮阳县举行。一年一度的羲皇故都朝祖会同期进行。本届展演活动以“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以陕西、青海、河北、四川、内蒙古等10个省、自治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表演类项目为主,主要表演形式有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曲艺等,展演分6场,共有35个项目参加展演活动,其中世界级项目3个、国家级项目18个、省级项目5个,市县级项目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