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1)

共检索到 131 条数据

  • 致敬传统文化 寻找传承力量 ——走近非遗传承人(三)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情感的寄托。民族非遗进校园,既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亦是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的有益探索。本期,让我们继续关注非遗项目,走近非遗传承人,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学习和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 呼和浩特构筑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文旅融合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2020-06-01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有着灿烂而悠久的历史。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形成独具特色的综合文化体,成为呼和浩特丰富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呼和浩特市非遗中心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履行《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为主要任务,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善非遗传承体系,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9年工作综述 2020-06-01

    岁月不淹,春秋代序。2019年,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过了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安徽省非遗保护中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协助厅非遗处举办了北京世园会"安徽日"活动非遗精品展、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第四届湘鄂赣皖四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等重大活动,推进了传承人记录工程、非遗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状况调研、非遗研究与出版等系列重点工作,举办了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培训暨座谈会,开展了全省非遗表演类项目汇演、"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非遗小分队专场演出等活动,为全省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 非遗研培计划是我国发展振兴非遗的重要举措 2020-06-01

    与景德镇的结缘,源于2018年7月在文旅部的指导下,笔者作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负责人,在上海市文旅局、景德镇市文旅局、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学校团队的支持下,整合我校在品牌建设领域的实践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独特优势,组织策划了2018、2019两期景德镇非遗品牌智造研修班。

  • 现阶段非遗文化市场的局部观察——以京剧和杨柳青年画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几年非常流行的文化内容,被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文化意义和经济效益上。从实际情况看,非遗在经济效益方面产生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甚至大于其文化意义。笔者在对一定范围内的消费市场进行观察之后,结合对非遗项目、非遗大环境的思考得到一些粗浅的结论。本文将选择京剧和杨柳青年画两个非遗项目为对象进行论述,选择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笔者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这两个非遗项目的接触相对密

  • 舞出民俗「精气神」 2020-06-01

    沐川草龙是产生并流传于乐山市沐川县境内的、由稻草编扎而成的一种龙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是古代巴蜀文化的“活化石”。沐川草龙外表是草,龙身是竹子做成。先用本地产的慈竹编扎出龙身、调整好龙筋,再在龙身上依次上草。“最难的就是龙头、龙爪等能体现龙逼真细节的部位。”国家级非遗沐川草龙传承人陈焕彬介绍,将覆盖龙身的稻草剪出整齐的幅度,再排列有序,才能形成龙身的鳞片效果。

  • 为非遗传承发展保驾护航 ——记四川省“金熊猫”奖先进个人穆天钊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古老而鲜活的地域文化记忆,是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活化石”。但经过长时间的冲刷,这些口授相传的非遗正逐渐式微,有的甚至濒临失传或消亡。对于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员穆天钊而言,保护非遗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情怀。今年刚满30岁的穆天钊虽然才入行几年,但谈论起非遗来,他可谓是如数家珍。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研究综述 2020-06-01

    迄今为止,学界围绕着我国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进行了大量的论证探究,主要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申报评审研究、名录分类研究、名录制度反思与改进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研究、退出制度研究、保护扶持制度研究、传承人制度反思与改进研究等。相关成果较多且富有成效,有力助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特别是非遗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此同时,相关研究也存在综合性与系统性不强、对于制度的反思与改进不足、理论建构与自主话语欠缺等问题。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这些贡献与问题皆为进一步探讨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的改进设计提供了重要参照和必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