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80 条数据
-
基于非遗视角下的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0-06-01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族人民继承发展而来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我们有责任去保护与传承,有必要去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艺术高校是培养艺术类人才的专门基地,把“非遗”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艺术类学生吸取民间艺术营养,扩大文化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培养符合我国国情需要及全球化大环境下所需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艺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作用及意义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标志,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因其独特的地域特色,使得其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独特的使命。本文深入分析了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的优势,并探讨了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历史的沉淀,是国家、民族文化实力的重要资源。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文化传承人难以为继,文化样式逐渐减少,技艺创新举步维艰。具
-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践行“非遗”理念的思考与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的文化瑰宝,有深刻的历史积淀和精神价值,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是它们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但是掌握这门技艺的人才多半是家族传承,以一种单一的传播方式保持艺术特色。高校音乐教育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培养音乐人才,为了使非遗文化能得到传承,高校必须立足本地特色,因地制宜,将“非遗”项目与音乐文化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既实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又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特色创新。
-
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的非遗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明与心智的产物,它是真实的历史存在,是民族文化与文明的根基。在日新月异、变化万千的信息社会,我们更应该将其传承下去。当然,传承不是以固有的形态,而是以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形态和方式予以延续。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是地方非遗传承的适宜场所,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特征,使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能够落到实处。
-
地方高校图书馆非遗数据库的个性化建设和服务 2020-06-01
根据地方高校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的情况,来对有关数据进行研究,以此讨论非遗产数据库的创建工作。并对地方高校图书馆非遗数据库的个性化建设和服务相关的新生入学教育、知识共享空间等诸多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工作。
-
地方高校非遗教育保护意识的服务模式研究 2020-06-01
现如今,现代化特点成为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表现形式,现在的中国无论在各方面都在向西方国家靠近,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迷失中国特色。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威胁,甚至被破坏。因此地方高校作为新一代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基地,需要肩负起提高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服务职业,本文主要分析对于教育保护意识现状,进行校内与校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提出地方高校非遗教育保护意识的服务模式,以便为地方高校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提供学术参考的服务模式。
-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研究——以大连高校学生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文化产品在演出市场中呈现出繁盛的势头,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大型民族乐剧《又见国乐》等。此类文化产品受众群体中,大学生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消费者。本文阐述了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并以大连地区高校学生为受访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非遗表演艺术类文化产品的消费情况,客观描述、分析问题之后,思考并探讨培养青年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产品消费兴趣的有效途径。
-
浅析苗族反排木鼓舞进入艺术类高校民间舞课堂的意义 2020-06-01
苗族反排木鼓舞是流传在贵州省台江县反排村的舞蹈。2008年2月,苗族反排木鼓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反排木鼓舞的传承人,万政文曾多次被邀请到艺术类高校进行短期授课和讲学。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苗族反排木鼓舞动作潇洒奔放,很多动作与以往活跃在舞台上的苗族舞蹈有很多不同,尤其体现在它以胯部为动作发力的起始点以及低重心的动作动律上。另一方面,现今艺术类高校的民间舞教材在身体训练和内容选择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补充合适的民族舞种进入高校民间舞教材。在这个契机下,将苗族反排木鼓舞引进艺术类高校的民间舞课堂,不仅可以丰富现有教材,也可以为保护非遗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