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文化自觉”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以国家级非遗“赶茶场”为例 2020-06-01
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构者和传承者,唯有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感的回归,才能实现非遗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存续和活态保护。文章阐述了"文化自觉"的理念以及其在非遗保护中的倡导,在对国家级非遗"赶茶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非遗和民众生活的强关联性,民众对非遗传承的自主选择以及非遗传承路径的创新。
-
“外环境”与“链接键”:5G时代非遗短视频传播之思 ——以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2020-06-01
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传播,而传播是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活性机制。5G技术全面打破时空地域限制,其在传播上的大流量、快捷性及影响力拓宽了非遗传承和展示的空间,而短视频作为立体化、多维化的信息载体,对推动非遗的技术传播与创新推广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我国非遗的代表之一,彝族非遗在传承和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因此,基于双螺旋结构的基础,对非遗短视频传播的"外环境"和"链接键"进行探讨、思考,总结出适合彝族非遗传播的途径和方向,旨在为我国非遗传承和发展提供助益和启示。
-
译介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以黑龙江省非遗翻译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外宣翻译工作当中,可以对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感染力和民族认知度起到一个有效的提升作用,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实现艺术文化的沟通和互动,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本文当中,在译介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外宣翻译的基本含义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翻译产生的影响做出了分析研究,在黑龙江省非遗翻译为例,进行了译介学视角下的非遗翻译研究.
-
以专业学院建设创新非遗人才培养——以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为例 2020-06-01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基于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非遗专业的办学基础,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以“保护基因、传承内涵、创新发展”为宗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遗传承高级技能型人才。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聚合“政府、行业、高校、企业、研究院”五股力量,充分发挥专业学院的优势,将“利益链、产业链、教学链”三链深度融合,探索出非遗人才培养的创新方式和途径,为传承中华文脉、弘扬非遗文化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保障。
-
非遗保护视域下的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流的兴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顺利开展,区域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在逐渐增加。本文将从非遗保护的视角切入,对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综述,对蒙古族四胡音乐、杨小班鼓吹乐棚、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及武家鼓吹乐棚进行分解式阐述,完善大庆市区域代表性音乐文化遗产的整合,认知其保护现状及所面临的传承困境,从根本上探寻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策略。
-
建筑漫游动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以南通非遗文化主题公园漫游动画设计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漫游动画表现日趋成熟,在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中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以Auto CAD、Sketch Up、Lumion、Photoshop、After Effects五个软件为平台,以南通非遗文化主题公园漫游动画为例,探讨了建筑漫游动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展示空间设计研究 ——以技艺类非遗为例 2020-06-01
当下对非遗展示与传播方式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同非遗的不同特征要求我们在展示其文化内涵的同时必须考虑其自身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具有非物质性、活态性、传承性等普遍特征,而技艺型非遗在独特性、艺术性、传承性、地域性特征上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技艺型非遗的特征及展示要素,提出了技艺型非遗展示空间应该在氛围性、体验性、生态性、活态性等方面着手进行设计探索的设计思路。
-
凝聚非遗保护意识——洛阳市“享游都市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活动综述 2020-06-01
随着第39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拉开序幕,河南省洛阳市"享游都市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于2021年4月10日上午拉开序幕。此次活动以洛阳都市圈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为主,特别邀请了广西、西安、郑州、开封、平顶山、三门峡、焦作、济源、信阳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与演出,从4月10日至16日,共举办7场非遗展演活动,全方位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非遗文脉,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