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太和县省级“非遗”为例 2020-06-01
本文主要针对太和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展开深入研究,先阐述了太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接着论述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然后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建立一套系统性的保护制度,加强非遗项目的分类保护,扩大非遗受众增强传承活力,加快建设非遗展示馆和加强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
新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与表现 ——以南京非遗为例 2020-06-01
文章以非遗的数字化为研究论题,将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实地调研与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调研结论,结合新媒体时代特点,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视域下的数字化发展策略。
-
“一带一路”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以乐器类“非遗”为例 2020-06-01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进入新格局,由于中外思想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冲击,对学校的教学与管理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各国的文化底蕴,是"活态的文化"。将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非遗"融入思政教育,既可以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也可以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
用创新思维探索非遗文化传承之路 ——对话大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郑晓丽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之瑰宝,将其发扬光大,需要群策群力,更需要创新,应时而变以开放共享的心态探索非遗传承发展之道。一言以蔽之,承载着匠人匠心之情的非遗文化,彰显着巧夺天工之技的非遗项目,亟需在时代的版图上,找到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完美契合点。郑晓丽主任和她的同事们正在做着这样的事情。
-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博物馆的展陈方式及未来发展——南京博物院非遗馆的展陈案例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存,是人类每个民族内心深处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寄托。它对于全世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当今对博物馆功能的重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慢慢的开始走进了国内各个博物馆与广大观众见面。但从其展陈方式及发展趋势上看,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结合南京博物院非遗馆的展陈实例分析探究非遗项目展陈方式、选择对象等内容,为优质化的非遗文化遗产展陈提供理论参考。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类性、族群性和地域性 ——以甘肃非遗为例 2020-06-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公约和中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规条例中,包含了非遗的人类性、族群性和地域性的涵义,表明非遗与人类与生俱来、相伴而行。"非遗"虽是新术语,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相似的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对于非遗的独特理解和生存智慧。甘肃独特的地理地貌特征、民族文化特点和历史传统特质,对甘肃非遗的形成和保护传承产生了直接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非遗现象,被不断地再创造并世代相传。编撰非物质文化遗产辞典,力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弃讹传、定正说、传正统,是非遗保护传承的另一种方式,是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
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非遗保护的探讨 2020-06-01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它成为国际上非遗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国自2004年加入这个公约以来,在法律法规、名录制度建设、保护传承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本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基础,简要对比文化领域的三个国际公约的异同,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探讨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紧密相关的关键概念,并就当下保护非遗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阐述。
-
“非遗”保护的文化人类学视角——评《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一、人类学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2019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由麻国庆与朱伟合作的专著--《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是笔者孤陋寡闻,这应该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著。这样的研究非常重要。尽管人类学家是最早关注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最早提出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观点的学术群体,但在中国,参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流群体,并非是人类学者,也因而较少有学者专门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讨论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