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彰显非遗时代魅力 ——海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思考 2020-06-01
海城是一座有着两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于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城市各族人民的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结合海城实际情况,对海城市非遗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传承保护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析。
-
水浒遗韵 古州东原 ——东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述 2020-06-01
2006年起始,东平非遗中心对东平县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进行全面普查,深入挖掘,根据712条普查线索,分别整理了10大类别,共308个项目的文字、数字、图片、音像资料。其中民间文学148项,传统音乐3项,传统舞蹈1项,传统戏剧2项,曲艺3项,杂技与竞技15项,传统美术3项,传统手工技艺51项,传统医药 33项,民俗55项。本文将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简要介绍。
-
“非遗”在创新商业模式下的保护与发展——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2020-06-01
报告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在创新商业模式下的保护和发展方式,通过市场调研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认为在电子商务平台中进行非遗工艺品的交易有利于提高其销售量,从而通过增加经济收益手段可达到保护非遗工艺的目的.
-
打赢脱贫攻坚战『非遗非遗+扶贫扶贫』大有可为大有可为 2020-06-01
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近日印发通知,支持各地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设立一批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1月13日央广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
-
文化空间类非遗的空间画像及与物质文化遗产的联动保护初探——以无锡惠山庙会为例 2020-06-01
探讨了作为非遗专有概念"文化空间"的概念流变,对学术界关于文化空间的研究做了归纳。以政府公布的民俗非遗无锡惠山庙会为例,从文化空间视角对其进行了再认识,并尝试对其进行空间画像,发现空间画像的过程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关联性进行再认知的过程,从而提出与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联动保护的构想。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区域文化软实力建设 ——以国家非遗“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以2006年首批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的“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为例,挖掘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独特的文化价值,分析当前非遗保护和社会利用工作的成果和局限,由此提出了提升辽西区域文化软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具体对策。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具有融合蒙汉民族文化和粘连历史地理文明的文化价值。当前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出版了十二卷本《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社会利用工作存在较大空白,亟待填补。非遗保护是坚实基础,社会利用是灵魂生命。两方面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
“非遗后”时期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归纳在"非遗后"时期背景下,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非遗保护的研究中汲取灵感,为当今及未来的体育非遗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对市场的过分投入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变异;政府的"功利性"保护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沦为"政绩砝码";城市的迅猛扩展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受到侵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认同危机;传承人的渐渐老化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建议:保护传承主体,营造活态传承模式;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奖惩鼓励制度;做好非遗项目分类工作,加强市场准入鉴别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地看问题,突出体育非遗保护的整体性;提高对体育非遗的文化认同和自信,助力体育强国战略目标。
-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 2020-06-01
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是一个庞大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不仅给世界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价值连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伟大祖先智慧的结晶、心血的凝结、创造的沉积;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文化生命力的凝聚,是打开我们国家文化密码的钥匙;蕴含着我们国家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意志;体现了我们国家人民独特的思维机制和文化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展示我们生命生生不息、文化源远流长的神秘卷轴。本文针对非遗文化的基本情况以及它的保护和传承进行分析、提出策略,希望可以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