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全情贯注 笃定前行访深圳非遗生活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非遗生活”品牌创始人魏素莹 2020-06-01

    走进一家名为"非遗生活"的店内,一款"龙凤呈祥"女士手提包吸引了记者的视线。这款产品以经典的横身桶包为原型、祥云轮廓为装表,选用潮绣"垫高绣"为主绣法,选取潮绣代表性图腾之"龙凤呈祥"承载对吉祥、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把中国元素与时尚潮流融入到经典耐用的包袋中,以精湛绝伦的非遗工艺表达极致美好的东方意蕴。像这样的产品,"非遗生活"店内还有很多,该品牌不仅将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带入现代生活

  • 新编粤剧之“新”与“难”——粤剧《白蛇传·情》引发的思考 2020-06-01

    2019年是粤剧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十个年头,粤剧从跨入“名录”的那一刻开始,所肩负之“发展性传承”的使命愈发重要。在此期间,城市建设为粤剧的存留提供空间、粤剧人才传承上呈现出“薪火相传”的面貌、粤剧群众活动如星星之火般在城市各处燎原'对于粤剧传统与挖掘也不断深入。①在“非遗”的保护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这种机遇之下,一批融合“传统”和“现代”的作品如春笋般涌现,新编粤剧《白蛇传·情》②就在其中。

  • 120部微电影告诉你上海非遗有多美 2020-06-01

    朵云轩木板水印、古琴斫制、海派剪纸、江南传统文人香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上海的肌理之中,等待着被更多人发现。日前,历经9个月的拍摄和制作,《海派百工》前传60部8K微电影纪录片正式在沪发布。据介绍,“海派百工”系列微纪录片由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制作,计划在两年内拍摄120部、每部5分钟、以8K超高清形式呈现,纪录手工艺人的生活故事、精湛技艺。

  • 探秘广东"大吴泥塑" 2020-06-01

    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大吴泥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在欧美国家颇受青睐,如今,其23代传人吴光让的作品,每件高达2000欧元!活了700年的草根艺术说起大吴泥塑,绕不开一个人和一个家族,那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吴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吴光让,以及世代从事泥塑制作的吴光让家族。据记载,南宋末年,曾随父亲在江苏无锡经商并学会了惠山泥塑艺术的福建漳浦人、吴光让的先祖吴静山,南迁至广东省潮安县浮

  • 吹不尽的多情乡愁 2020-06-01

    隆冬腊月,天未明,老少二人骑着自行车在风雪中颠簸前行,只为赴一场红白之约。他们不去不行,复州城红白喜事的仪式上少不了他们合吹的双管乐。老人是双管乐大家刁登科,青年人则是他的徒弟乔忠新。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老者已逝,昔日青年人已经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复州双管乐的传承人。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新旧更替,推陈出新,处于现代文明和传统民俗碰撞中的复州双管乐也迎来了生存挑战。2008年,复州双管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最正宗的济南油璇 2020-06-01

    你知道文学大师季羡林喜欢的小吃吗?就是济南油,一种旋涡状的葱油小饼,最早出现在清时。如今,小的油璇不仅是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泉城一张美食名片,让天南海北的游客争相品尝。要想吃最正宗、地道的油璇,当属入选省级非遗的南老字号“弘春美斋”油璇店。其创始人卢利华是济油璇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制作油璇已有37年。个油璇从制作到出炉有12道工序,不管是葱油的、油的,还是肉松的,都色泽金黄、内软外酥、香味扑鼻。

  • D·Rita流光溢彩 2020-06-01

    作为本次“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中京绣板块的展演单位。知名京绣设计团队D·Rita以“流光溢彩”为主题带来了非遗时尚大秀。“流光溢彩”非遗服饰秀,以京绣为主题。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直接对接,以服装为载体,用设计的力量去保护京绣。设计和制作过程融合了京绣、花丝镶嵌等传统技艺,结合多种多样的京绣工艺与繁复手工,打造出更具实用性既承上启下又颇具当代时尚感的新中式华服。

  • 浅谈结合非遗特点对非遗进行传承和发展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备受关注,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了解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对特点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和研究,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创新的发展,在掌握了非遗的特点后辩证的分析看待是需要创新发展还是保护传承或者作为一段历史记录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