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生活实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阿拉善蒙古族养驼习俗“非遗”项目为个案 2020-06-01
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强调“非遗”与本土文化实践的契合性,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外在的甚至人为构建的文化符号仍然作为“非遗”保护的衡量标尺被地方文化工作者所使用,本土人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本文将借助人类学的视角,以阿拉善养驼习俗“非遗”保护项目为个案,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思考如何从本土人的生活实践中对活态的民族文化进行理解和把握。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为例① 2020-06-01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以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为例,对体育非遗的高校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体育非遗的高校传承面临领导重视不够、顶层设计缺失和师资力量缺乏等困境。提出:以课程教学为主体、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课上和课下相结合、教学研训赛相融合;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脉络,进行校内外传播是高校体育非遗传承与发展的路径选择。
-
浅析如何通过非遗文化的融通促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以“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出版为例 2020-06-01
本文结合"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策划、出版和发行的具体案例,通过非遗文化的融合,提供"一带一路"文化融通的基础;非遗文化的交流,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非遗文化的创新,共建发展共通的愿景这几方面的论述,浅析如何通过非遗文化的融通促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
-
非遗公众活动:强化博物馆非遗传播效应的思考 ——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个案分析 2020-06-01
2007年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将博物馆工作对象外延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指出博物馆要成为保护、研究、传播、展示非遗的积极力量。南京博物院2017年度重点工作项目“非遗馆技艺类展示及民俗类展演”尝试以讲座+体验的模式,共策划举办“巧手匠心”手工技艺制作体验、“餐饮大师进南博”、“茶道寄语”茶文化、“百里异俗”民俗体验、配合节日及深度体验课程等六大专题的特色非遗公众活动220场。这些活动强调目标公众的设定、对非遗项目进馆可操作性的筛选、非遗项目内容的真实性及最终效果评估体系建立等。这些活动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充分尊重非遗传承人的情感认知及劳动,正确地把握非遗传承人、策划者、专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一线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及有效纳入志愿者,是强化非遗公众活动博物馆传播效应的关键所在。而少数类别的实践成功经验可以辐射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类别,这对其在博物馆中的发展有裨益,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教育添砖加瓦。
-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赤峰市非遗保护传承的田野调查为个案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存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受冲击甚至消解的现象,对其保护工作的开展及工作方式的创新已迫在眉睫。内蒙古赤峰市历史悠长,文化底蕴丰厚,赤峰先民在这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主要以赤峰市非遗保护传承的田野调查为个案,对赤峰市的非遗保护传承现状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系统的调研,从而有助于保护政策的制定和保护工作的开展。
-
非遗路上逐梦人——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史俊长 2020-06-01
史俊长,1990年7月毕业于山西大学,同年分配至长治市图书馆。1992年入党,2002年担任长治市图书馆副馆长,2007年被聘为副研究馆员,2015年被任命为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普查申报宣传从2006年开始,史俊长开始投入到非遗的普查、申报和宣传工作中,与基层的工作人员不辞辛苦地奔波于山西省长治市13个县市区、132个乡镇、3454
-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中的“非遗+博物馆”模式 2020-06-01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热情高涨,“非遗”的保护模式多样。随着博物馆功能的延伸与拓展,“非遗+博物馆”模式取得了较大发展。非遗博物馆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其设计思路,建设规划等都围绕非遗的“活态”保护而展开。非遗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展示“非遗”所蕴含的内在文化精神,在实践中落实“非遗”的“活态性”,加强非遗传承人与社会大众的联系?这些都是非遗博物馆建设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
中国非遗保护的思路与出路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读后感 2020-06-01
正当我们开始编辑本期刊物的时候,传来了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先生在德国柏林逝世的消息,我们深感悲痛。乌老生前给予我刊的支持,将激励我们为非遗事业继续前行。本期刊发王淼先生的特稿,以寄托我们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