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德技并修 铸时代工匠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技艺传承与保护是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今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许多院校都对此予以了关注,但收效甚微。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传承实验班”的探索,通过大师领衔、跨界合作的“校园传帮带”模式,实行“德技并修”的教学模式,致力于打造新时代工匠,探索出一条当代非遗校园传承之路。

  • 主持人语 2020-06-01

    2016年10月,我随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于波兰克拉科夫举办的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此次会议首次让中国的非遗学者们有机会和来自中东欧16个国家的同行们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了解各自国家非遗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就如何在不同的国情和文化环境下进行更有效的研究与保护深入交换意见,相互借鉴,相互启发。

  • 我是小小传承承 2020-06-01

    江西这片美丽的红土地,孕育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近,《小星星》杂志社联合南昌市文化馆,共同举办了“我是小小传承人”体验活动,带领小记者们走近江西“非遗”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 悟龙狮精神,养浩然正气 2020-06-01

    “龙狮文化”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将“非遗”进行传承和发扬。地方特色学校可以通过开发和实施“龙狮舞”艺体课程群来实现文化传承,促进儿童发展,使之成为自信、雄健、灵动的儿童。

  • 北京果脯 2020-06-01

    今年6月初,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的《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京红螺食品有限公司的北京果脯制作技艺参加了展览。

  • 技术创新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兼论我国数字博物馆的发展 2020-06-01

    近几年,国内的数字博物馆发展势头迅猛,众多数字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建立起来。而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正需要这样一个数字化平台,三校者的结合可谓势在必行。分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博物馆的结合状况,首先,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在内容、形式上都做到精雕细琢,使参观者初次见到便留下深刻印象。第三校,非遗博物馆的经营管理人员应注重对相关信息的更新,努力拓宽接收信息的渠道并保证其畅通。第三,非遗数字博物馆乃至所有的数字博物馆都需要进行统一领导,其运营管理也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第四,政府方面要长期发挥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可行性分析与研究价值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一种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当前却呈现出离我们学生越来越疏远的尴尬局面,保护与传承后继无人的现象比比皆是,在校园传承过程中发现,并不是因为学生对非遗没有兴趣,而是他们从根本上就不知道非遗是什么,因此,引入非遗项目开展校园传承,学校必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参与校园传承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非遗校园传承是一项多样化、复杂性、循环往复的活态过程,同时从非遗项目自身、学校自身和社会环境三大层面上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和思考。

  • “西关正骨”的活态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传统医药类项目历史悠久,自成理论和实践体系,特色鲜明,泽被世人。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关正骨”的保护单位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律,建立活态保护和传承的系统工程,保护与发展并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进行深入分析,归结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创新的做法,提出了要依据非遗名录的主要特征,系统性地采取具体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其重要价值的观点,希冀能给今后开展其他传统医药类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一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