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4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44)

共检索到 44 条数据

  • “贵族收藏品”上海绒绣的艺术价值 2020-06-01

    在上海绣品收藏圈有两项被称为"贵族收藏品"的项目——上海顾绣和上海绒绣。前者起源于明代,以刺绣描摹历代文人画见长,亦画亦绣,为世所珍(图1);后者发端于19世纪末,以绒绣描摹西洋油画(图2),亦画亦绣,被称为"东方的油画",与顾绣中西相望,又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均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因存世极少,因此被称为"贵族收藏品"。然而与上海顾绣源于传统苏绣不同的是,上海绒绣是目前我国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唯一源于欧洲的项目,因此在非遗学术界也备受瞩目。

  • 弘扬非遗核心技艺 揭示海派文化精髓 ——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图录”首发式上的致辞 2020-06-01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上海展览中心的上海书展现场,共同见证“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图录”正式出版。作为这套图册的主编,我谨代表作者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向给予这套图册大力支持的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领导、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的领导及编辑,向今天到会的所有嘉宾和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 中西交融对上海非遗及都市文化个性的形塑 2020-06-01

    上海自1843年开埠后,在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征途中,原有的文化形态和表现形式在形成非遗的过程中,又受到了外来文明形态的浸染,以及城市五方杂处民众萌生的新文明形态的营造。这些因素共同孕育了上海都市非遗,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化品位。其中在外来文明和新文明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影响下形成的非遗,中西文化的融合体现得更为突出。上海都市非遗大抵出于两大源流: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该文将探讨重点放在城市文明非遗名录上,从上海城市文明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因及其内涵与城市个性三方面出发,探讨中西交融对上海都市非遗及文化个性的形塑。

  • 微信平台在上海高校非遗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以海派旗袍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比珍贵的宝藏,凝聚并传承了数代人的知识与文化,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上海拥有众多且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含着浓厚的民俗习惯,见证上海历史和文化。上海高校在传播上海非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将以海派旗袍为例,研究并实施互联网微信平台,与图书馆、课堂以及线下实践相结合,做到更为有效的传播上海本土非遗文化。

  • 2020“非遗文创设计”开班 2020-06-01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主办,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承办,嘉定菊园新区我嘉文创馆协办的2020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创设计"研培班在菊园新区会议中心举行了开班仪式。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处长胡恩同、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仓平、菊园新区党工委委员王巍清和学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40余位非遗传承人(学员)出席了仪式。仪式上,胡恩同和仓平分别致辞。

  • 留住『上海匠心』 2020-06-01

    在我们周围,生活着各行各业的“匠人”,他们技艺精湛,创造力强,是各自行业的佼佼者。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部分杰出匠人被评定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的匠心精神在振兴中国制造业、振兴传统手工技艺的大背景下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上海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是保持城市活力

  • 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上海高校优秀成果展开幕 2020-06-01

    7月1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上海高校优秀成果展在大世界二楼展厅开幕。作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重要宣传项目。

  •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问题探析——以上海为例 2020-06-01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的关系来说,一方面,前者极具旅游开发的价值和条件,有着较大的旅游市场潜力;另一方面,后者也为前者提供了新的活动空间和市场平台,为其活态传承带来了新的动力和生机。本文以上海为例,对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实现非遗保护和开发的有机结合:①要加大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力度,重构和拓展旅游开发模式;②要关注旅游市场的培育,使之成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平台和发展动力;③要建立以传承人为核心的活态保护体系,实现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