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 条数据
-
黔东南州国家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分布结构特征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我国非遗的承载者和传承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其均衡培育和发展可进一步促进非遗的繁荣。文章以黔东南州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样本,从批次、类型、年龄、性别、民族和区域等6个方面分析其分布结构特征,以期为非遗传承研究和该区域非遗发展提供依据。
-
非遗视角下渝东南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2020-06-01
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持续走高,以及对茶文化发展的关注日渐高涨,地方旅游产业开始思考与探究本地旅游资源开发的转型之路。本文拟以渝东南地区茶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用为研究背景,通过融入非物质文化在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多元价值,探究非遗视角下渝东南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路径。
-
贵州黔东南地区非遗与生态文化的和谐发展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具有不可估价的宝藏之一,是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具有历史、文化、审美等价值。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黔东南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本文从黔东南非遗概述出发,以非遗的成因与类别为重点研究内容,以此提出和谐发展之下传承与保护的路径。非遗在与生态文化和谐发展的同时,也延续着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凸显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格局。
-
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与乡村振兴研究 2020-06-01
黔东南州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如何利用非遗资源优势助推黔东南乡村振兴成为当前面临的难题,本文从分析黔东南非遗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黔东南非遗产业化对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
“送王船”当代意义的再认识 2020-06-01
送王船作为一类主要在我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华社盛行的民间信俗和宗教仪式,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特定的理论关怀与现实意义。历史学人和社会学人在将中国的宗教作为整体来考察的时候,重视比较其中超越时空的普遍性,以及凸显地方和时代特征的特殊性。 [1] 而近年来,"王船"的专题研究逐步超越了历史学和社会学,充分融入了政治学、建筑学、人文地理学等多重视域,呈现了跨学科百花齐放的趋向。文章以闽南的王船仪式的当代研究与实践作为研究主体,发掘与探讨王船仪式的理论与实践中所呈现的情境化与多样性,制度化与社会性,地方化与跨国性,明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客观形势与机制动力,以求为我国、我省和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的反思与启示。
-
东南亚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观*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对2013-2018年参加中国—东盟戏剧周的东南亚11个国家26个文艺团体演出剧目的追踪调查,探析影响东南亚国家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外来因素,研究在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经验和危机,并对其学术理念、公共文化展演实践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并作批判性吸纳,有助于中国表演艺术类"非遗"的建设,对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的文化建设述略 ——以黔东南为例 2020-06-01
十八大提出了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其中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新型城镇文化建设的政策指导下,黔东南州近年来在新型城镇文化建设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由于黔东南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新型城镇文化建设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文章建议大力发展本地文化产业和民族文化旅游;组织人力加强对苗侗等民族历史与文化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加大申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的力度、数量和质量;处理好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
渝东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像档案保护对策研究 2020-06-01
渝东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像档案保护对策有摸清家底,按非遗项目分类建档、资金到位,提供保护的物质基础、配备人员,按标准对其进行管理、随时检查,及时发现管理中问题等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