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08 条数据
-
青藏川交界地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川北、藏东及青海南部地区,是我国西部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信仰交互的杂居地区,这里的文化遗产在多元因素中创造和发展,是当地民俗风气、文化特征、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是古老先民传承至今的民族记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秉承了作为世界性命题和传统性延续的特点②.2017年6月10日“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主办,活动旨在推动新时期非遗保护与传承理念的深化,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指明方向.为深刻掌握青藏川交界地区非遗的传承现状,探寻更有利于该地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途径,本文以非遗的本真性、完整性和特殊性保护原则为理论向导,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半结构性访谈法对青藏川交界地区的文化遗产及传承人展开了探访和分析活动.
-
阜阳科技工程学校:传承非遗艺术 创办特色职教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明、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阜阳科技工程学校坚持以“和合”文化为统领,践行“和而不同、和实生物、保合太和”的价值观,倡导“和谐、和善、创新、融合、合作、适合”理念,积极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了以非遗教育传承为特色的育人模式。
-
上海非遗手工技艺精品展惊艳台湾 2020-06-01
2018年1月20日,“欢乐春节”暨第八届“海派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指尖上的非遗——上海手工技艺精品展”在台湾高雄佛光缘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上海文化联谊会与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佛光缘美术馆承办。
-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社会治理创新 2020-06-01
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到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到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再到2017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如今,非遗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深受人民群众欢迎拥护的一项民
-
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非遗保护的探讨 2020-06-01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它成为国际上非遗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国自2004年加入这个公约以来,在法律法规、名录制度建设、保护传承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本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基础,简要对比文化领域的三个国际公约的异同,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探讨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紧密相关的关键概念,并就当下保护非遗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阐述。
-
从《寻找手艺》谈影像叙事对非遗的传承 2020-06-01
2012年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大力推进纪录片产业发展,对于展现祖国发展变化,传承民族优良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对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以非遗为创作题材的纪录片日益成为当前文化消费的主流产品之一,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薪火相传》等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
-
“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机制地方法制评述:兼论“非遗法”的反思与完善 2020-06-0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遗法")颁布实施以后,我国已就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相关问题进行地方法制实践。这些地方立法不仅保留了"非遗法"相关规定之精华,同时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这些地方法制的做法不仅具有正当性,还具有诸多亮点和启示。为缓解非遗领域不同位阶法律适用冲突以及平衡、协调非遗传承人权利与义务之间关系,"非遗法"应就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机制等问题进行规定,以最终实现非遗法律体系形式功能与实质功能的统一。
-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一、引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部分简称“非遗”)与中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传承非遗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环。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撞击日趋激烈,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遗文化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媒体传播范围、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渠道,非遗与时代相结合将增强非遗的能动性,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传播形式指引着非遗传播与发展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