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9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97)

共检索到 97 条数据

  • 浙江省非遗手工艺助推乡村振兴中价值提升策略研究* 2020-06-01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诸多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与乡村有着密切联系的一种资源要素,如何发挥其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的作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以浙江省非遗手工艺为例展开调研,总结了非遗助推乡村振兴存在的传承断层严重、保护机制不完善、民众粘合度低、市场萎缩或消失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培-护-融-扩"对策。

  • 基于“非遗”活态传承的永丰农民画主题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基于乡村产业结构变更和乡村文化市场萎缩导致永丰农民画活态传承逐渐衰退的局面,在系统调查全国著名农民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的基础上,以永丰农民画主题旅游区的规划为案例,通过农民画创作空间、农民画展示体验、农民画衍生品开发等手段构建农民画主题乡村旅游综合体,将农民画艺术的保护和利用同乡村经济发展与人文体系建设相结合,探索了永丰农民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提出通过开发主题旅游来为无形的文化遗产创造有形的活态载体、挖掘文化遗产商业价值以及构建以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多功能产业链等非遗旅游开发的建议。

  • 乡村振兴战略下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济开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宁波作为国家重要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区之一,有着丰富的非遗旅游开发资源.本文通过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及优缺点作探讨,可以为其它地方"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 稻花香里说丰年 2020-06-01

    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由13个土家寨组成,因而被称为土家十三寨。这里,东邻小南海地震遗址景区,南邻八面山自然风景区,寨子里生活着600多户土家人。在土家十三寨,随时都能听到山歌的声音。寨子里有支村民文艺演出队,他们唱的山歌,因融合了后坝山歌、莲萧舞、摆手舞、薅草锣鼓等"非遗",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依托乡村学校体育课程的建设传承龙狮非遗文化 2020-06-01

    龙狮文化是我国非物质遗产文化的瑰宝。在有着“龙狮之乡”美誉的双凤,开展“龙狮运动进校园”活動,对于保护非物质遗产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把龙狮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精神保障,既丰富了校园文化,也让非遗文化有了弘扬与延续的可能。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耦合逻辑 ——以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实践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过去数年全面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的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对实现农民增收产生了积极作用,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作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融合机制时,要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旅游开发的多元监管制度;要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核心基因,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构建"三位一体"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模式;要创新社区居民参与机制,拓宽居民多元参与渠道;要推动"点面"相结合的"农+旅+非遗"融合等机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 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 ——以傩雕工艺为例 2020-06-01

    傩雕工艺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商品化"的特征已日显突出。当前,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下,如何正确认识"非遗"商品化的原真性保护与创意再造的关系,理解区域文化定位与品牌意识构建在"非遗"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帮助傩雕工艺传承人走出现实困境,使中国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出"非遗"文化应有的价值,以此助力乡村振兴,是亟待思考的几个问题。

  • 乡村文化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呈现 2020-06-01

    当代乡村,非遗的融进推进了乡村文化运行机制的完善,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苏与崛起,已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支柱;乡村文化建设运行机制的建构,离不开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非遗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的融合与互补,为完善乡村文化建设运行机制注入强劲活力。非遗的氤氲与乡村文化形态的多元呈现,促使非遗元素与乡村观念文化、公共文化、产业文化、审美文化形成深度的融合。通过非遗的深耕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展拓,即通过非遗品牌打造与文化生态环境的营建、非遗平台建构与文化精英人才的培育、非遗经营运作与文化市场机制的完善、非遗活力传承与文化振兴策略的坚守等方面的努力,非遗的价值方能得到更充分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