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9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97)

共检索到 97 条数据

  • 乡村振兴视角下渝东南地区非遗本土人才培养路径 ——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2020-06-01

    渝东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动了当地村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脱贫致富。但相关教育的缺失导致当地本土人才缺乏,制约了乡村产业发展。基于此,针对渝东南地区非遗本土人才的培养,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探析高职院校服务非遗本土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遗”的活态保护与传承 ——基于太谷秧歌的濒危性 2020-06-01

    通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访谈和实地调研,笔者发现了当前太谷秧歌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以非遗的活态保护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非遗存在的活态传承、保护等问题,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提出了乡村旅游与非遗活态保护融合发展、非遗产业化、构建合理人才梯队、建立文化经纪人制度、设立专项资金、增加政府及民间投入等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新思路,以期为太谷秧歌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 烟台方言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发源于乡村,与方言关系密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从保护方言入手。烟台各地方言是烟台乡村文化生态的核心要素,是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土壤,还是烟台语言文学类非遗的原始载体。烟台乡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文化生态正在消解、人才断层化、个性淡化等问题。将保护方言与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相融合,改善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提升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队伍。在保持传统的前提下坚持创新,构建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

  • 乡村振兴战略下凤翔泥塑产业化发展路径 2020-06-0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是陕西凤翔地区重要的文化资源,因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而具有重要的产业价值。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下促进凤翔泥塑产业化发展需坚守工匠精神,加强文化市场主体的培养,发挥产业联动作用,促进产业融合,加快专业人才的训练和培养,为非遗保护、开发寻找合理途径,振兴乡村文化。

  • 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双重视域下的钦州烟墩大鼓研究 2020-06-01

    以广西钦州灵山县烟墩大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收集材料等方法,结合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现阶段烟墩大鼓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借助当代新媒体的力量,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对灵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推广,在发掘、传承和振兴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以文化产业链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形成特色文化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从"政府介入"到"乡村自救"、从"技艺失传"到"文化传承"的转换。此外,还能借助钦州自贸区发展的机遇,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通过烟墩大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产业带动灵山县全面发展,最终实现"非遗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并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良性结合提供一个发展方向。

  •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并逐渐走入大众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关注焦点,与此同时,更多人目光和精力投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广.本文立足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分析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重点分析非遗保护与传承在旅游扶贫领域的重要价值.

  • 重庆市川西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脱贫攻坚的模式研究——“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2020-06-01

    非遗扶贫是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创新的扶贫模式,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商务无缝对接,实现贫困户增收的一种扶贫模式。传统的手工艺、传统美术领域里的非遗项目,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可以找到扶贫的着力点。非遗扶贫为脱贫攻坚开辟了新道路,注入了活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成为扶贫亮点。

  •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的乡村振兴模式研究——以钦州采茶戏为例 2020-06-01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指明了方向。本文以广西钦州灵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非遗文化采茶戏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将传统戏曲文化振兴和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结合,提出适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并为其他非物质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良性结合提供一个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