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13 条数据
-
“一带一路”视域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 2020-06-01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透过"一带一路"的视域,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探讨以"一带一路"为机遇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着眼政府、企业、高校、传承人四个视角的策略与合作,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性保护和继承性保护的途径,创新性地在保留非遗文化本真的条件下,实现非遗文化的产业化.将传统文化融合现代生活,以经济发展带动文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通过文化经济发展,满足集体身份识别和认同,在多种文化发展兼容与冲突中,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
-
连云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好的关键在于产业化,非遗产业化是最好的传承,推进非遗新兴业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努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孕育新的发展机遇,不仅能够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历史价值,而且能够实现非遗产业化的经济价值。文章回顾连云港非遗产业化进程,发现由于传承人匮乏以及非遗与产业化结合的弊端等因素,连云港非遗产业发展受到诸多限制。本文基于连云港非遗产业化现状,从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和促进非遗动态保护等角度出发提出合理化建议。
-
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产业化发展路径 2020-06-01
本文通过对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产业化发展前景的深入分析,分别从全面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内涵、提高非遗文化资源利用,建设美术类非遗文化产业综合性园区、增强非遗文化附加价值,依托不同规模文化节日及文化展览会、提升非遗衍生产品产值,积极借助并运用现代网络平台与资源、扩大衍生品的宣传效果,通过各大高校优质专业人才培养资源、有效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维度,提出了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旨在能够在有效继承弘扬与保护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拓展其衍生品产业化发展渠道,充分将其资源有效整合,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产值。
-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发展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世界第一,水木清华、 百卉千葩.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却也面临着创新困难的命运.文化创新、 产业创新是创新驱动战略中一个举足轻重的部分.当下,创新发展成为国际热议的话题.我们如何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摆脱难以为继的状态,使非遗创新驱动非遗发展?这些追问亟须解决.
-
基于产业共同体下“非遗”音乐与五邑侨乡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非遗"音乐文化较其他文化更具代表性,五邑侨乡文化主要存在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5个县级市,俗称江门五邑。本文从文化资源挖掘的角度出发,在产业共同体的基础上探究"非遗"音乐文化与五邑侨乡文化的融合必要性,探究两者在产业共同体引领下的文化融合发展路径,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产业共同体的区域文化融合发展路径,构建江门市具备文化特色、人文内涵、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文化融合发展理论框架,寻求区域文化一体化,实现"非遗"音乐与五邑侨乡文化的联动发展,强调文化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为地方文化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并根据理论逻辑和融合发展路径提出相应配套措施。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标志保护与产业发展 ——以云南省大理州为例 2020-06-01
以云南省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理标志保护的现状为切入点,对其非遗地理标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得出相关结论,以期对该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及旅游融合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该州政府应从地理标志知识普及、重视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凝聚行业相关人员、加大资助力度层面着手,推动非遗产业的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地理标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有着重要作用,地理标志产品可以助力旅游产业发展。
-
浅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产业中的发展特征 2020-06-01
非遗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支撑.当前还要充分的尊重非遗资源的地方性、稀缺性、差异性等特征,从"符号消费"的理念出发,最大限度的赋予非遗产品表征性和象征性,引导社会对非遗项目产品产生文化认同,采用生产性保护、创益性开发和现代化的利用方式,实现我国非遗元素与新型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相结合
-
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合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创意的素材,文化创意产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新的思路。二者间存在最终目的一致、输出方式共通、传承和发展载体同一等共通性,但也存在实践中属性不同、发展指向不同、传统与创新的冲突等矛盾性。利用共通性,协调矛盾性,寻找适合的融合路径,才能促成相互融合的双赢局面。非遗产业化模式、资源整合模式、与新媒体结合开发模式等都是值得尝试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