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13 条数据
-
非遗数字化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生根于先辈的劳动与生活中,它所承载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精神财富,也是其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的体现,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运作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结合贵州得天独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新兴的数字化技术保护和传承“非遗”是普遍的趋势,分析数字化技术在贵州“非遗”产业化运作中的应用,能够对其产业化发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提供参考。
-
“一带一路”视域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 2020-06-01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建议。文章透过"一带一路"的视域,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探讨以"一带一路"为机遇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着眼政府、企业、高校、传承人四个视角的策略与合作,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性保护和继承性保护的途径,创新性地在保留非遗文化本真的条件下,实现非遗文化的产业化。通过文化经济发展,满足集体身份识别和认同,在多种文化发展兼容与冲突中,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2020-06-01
山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然而许多传统表演艺术、传统美术、传统制作技艺、民俗活动、民间文学、礼仪节庆等文化形式却由于资金、管理等诸多原因,濒临消失。山西"非遗"产业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有助于"非遗"本身的保护与传承、山西整体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山西乃至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山西"非遗"产业化的发展已取得许多成绩,但依然存在产业分散、产品简陋、宣传不到位、缺乏外援、过度产业化等问题。因而,应从政府、企业、学校、民间艺人等多角度出发,全面推动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
贵州铜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融合路径 2020-06-01
随着国家重视度不断提高,研学旅行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发重要,但现行研学旅行存在产品开发内容层次浅等问题。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传承断层、与时代脱节等问题,大批非遗即将走向消亡。将非遗与研学相融合,既能增加研学旅行的文化内涵,弥补研学产品空缺,又能帮助非遗培养传承人、潜在消费市场。本文运用综合分析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结合,对铜仁市非遗与研学融合进行调研,找出目前二者融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保障机制,且针对铜仁市非遗与研学的特征提出铜仁市非遗与研学三重融合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研学旅行融合提出一种思路。
-
基于SWOT分析的皖北非遗项目产业化战略导向 ——以民间布艺为例 2020-06-01
皖北民间布艺作为安徽地方特色非遗项目,包括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香包、挂件、肚兜和儿童服装等内容。这类非遗项目依靠言传身教的方式来继承和发展,受到产业地域分散、培养模式陈旧和时代创新不足等局限,一度处于后继乏人甚至"人亡艺息"的传承困境。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从非遗项目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维度分析皖北民间布艺产业化的可行性,着重就其传承与保护的战略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以充分发挥优势条件,克服弱势条件,利用机会条件,化解威胁条件为出发点,提出皖北非遗项目产业化的策略和建议。
-
山东“非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0-06-01
山东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山东省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总结旅游产业发展与现状,实现旅游产业升级,为相关旅游决策部门提供借鉴。提出各级政府要立足大文化、大旅游发展,对非遗旅游产业布局进行合理安排和指导,切实提高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为旅游产业和非遗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依据,使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野下衡水地区大运河文化带“精品”建设研究 2020-06-01
衡水地区大运河文化带留下了数不胜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分布在音乐、美术、体育等领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视野下,将衡水的自然资源与京津地区的资金、创意和人才资源相结合,打造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衡水湖",以此为传播的载体和媒介,强调它的真实性、娱乐性、参与性及经济效益,集中展示衡水地区大运河文化带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并为衡水地区的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
江山市廿八都木偶戏产业化发展的创新探索 2020-06-0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多样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中的传统戏剧因为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逐渐失去了其在现代社会的立足之地。国家级非遗廿八都木偶戏便是其中之一。笔者通过讨论这一非遗的起源及其现状,探讨其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方法:在不改变其文化内涵的情况之下,对其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的改造,提高其在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为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