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 条数据
-
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旅游开发对提高区域非遗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ArcGIS分析京津冀区域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京津冀区域非遗整体呈集聚性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并呈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逐渐向外围区县扩散减少的分布格局;2)各类型非遗在结构及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差异,结构上以传统技艺类非遗为主体,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舞蹈类等为支撑,空间分布上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民俗类非遗资源差异最大;3)距所属城市中心越近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缓冲区内的非遗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最后从明确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重点类型、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非遗文化特质和旅游差异性、借势国家级旅游品牌四方面对京津冀区域非遗保护及旅游开发提出了相关建议。
-
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关联与协同保护研究 2020-06-01
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遗存,其产生与传承过程具有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共同的地域环境,代表着相似的文化记忆,体现着相似的文化气质,这构成了非遗文化协同发展的基础。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大趋势和大背景下,三地非遗文化的沟通与合作快速升温,在产业协作、文旅合作、联合展演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绩,整体呈现新的面貌。受限于三地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等客观条件,受地方保护主义等主观因素影响,京津冀非遗文化协同发展仍然面临瓶颈约束和多重障碍。突破发展瓶颈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改革京津冀非遗文化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共赢模式,促进京津冀三地非遗文化和谐健康发展。
-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野下衡水地区大运河文化带“精品”建设研究 2020-06-01
衡水地区大运河文化带留下了数不胜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分布在音乐、美术、体育等领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视野下,将衡水的自然资源与京津地区的资金、创意和人才资源相结合,打造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衡水湖",以此为传播的载体和媒介,强调它的真实性、娱乐性、参与性及经济效益,集中展示衡水地区大运河文化带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并为衡水地区的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
沉潜、塑造、认同与身份构建——“第五届京津冀非遗联展”策展工作手记 2020-06-01
如果说近年来非遗展览的主要话题是"走进现代生活",应当是没有争议的。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围绕"京津冀非遗联展",从2016年的"匠艺致美"到2019年的"寻匠务本",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持续的探索。本文由2019年展览中的一个独立展示单元的工作手记辑录而成,客观呈现了非遗保护单位在推动项目发展中的思考过程。
-
北京果脯 2020-06-01
今年6月初,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的《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京红螺食品有限公司的北京果脯制作技艺参加了展览。
-
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京津冀联手“寻匠务本” 2020-06-01
6月5日至9日,为迎接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到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袂主办的第五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在天津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充分把握“非遗保护中国实践”的年度主题,积极围绕“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年度口号与“寻匠务本”的活动主题,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周年献上一场实践与理论互为支撑,广度与深度共同延展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