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80)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80)

共检索到 80 条数据

  • 将“非遗”舞蹈引入本地高校课堂的探索研究 2020-06-01

    海南非遗舞蹈是海南人民在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古老民间艺术,也是反映海南各民族文化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海南非遗舞蹈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有很多已被列入国家级或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师范类艺术院校舞蹈专业,承担着舞蹈教育教学与舞蹈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为中小学、培训和演出机构等社会团体输送舞蹈教师、演员及舞蹈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本研究适应新时期"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的人才需求,为促进海南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指导和推进社会发展、民族进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分享经济背景下的通道非遗创新人才培养有效途径探析 2020-06-01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当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时代发展状态,同时也是人们必须要接受和面对的时代挑战与时代特征。共享经济以及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在人们面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非遗创新人才进行培养,也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待保护。然而,我国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其数量却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如何培养非遗创新人才,是当前社会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寻访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主题实践教育纪实 2020-06-01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和国家级技能大师(非遗文化)进校园是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的重点举措,荆州地方高职学院在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和非遗大师技能的传承中既有贯彻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具备'大国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 基于非遗视角下的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0-06-01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族人民继承发展而来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我们有责任去保护与传承,有必要去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艺术高校是培养艺术类人才的专门基地,把“非遗”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艺术类学生吸取民间艺术营养,扩大文化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培养符合我国国情需要及全球化大环境下所需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艺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非遗传承创新语境下的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逐渐与新技术、新材料以及产品设计进行结合并不断创新,因此,培养从事非遗创新的文创设计人才成为非遗文化发展必备的动力。本文在对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对当前阶段非遗传承的背景和创新要求进行了综述,从中总结出了对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从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两个方面,全面分析文创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 文化扶贫战略下陕西非遗外宣翻译及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近两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指导下,全国各地的文化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而陕西省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尚且存在众多非遗保护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重视解决。由此,在文化扶贫战略下对本地非遗英翻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和保护非遗文化的最佳选择之一。

  •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 ——以皮影戏为例 2020-06-01

    上海是一座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国际化大都市,非遗的外宣翻译是重要的文化交流媒介手段。文章以海派皮影戏为例,分析上海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对上海非遗文化普及、人才培养、推广途径等逐一研究探讨并给予了相关解决方案及建议。

  • “非遗”视野下高职公共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0-06-01

    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引入"双导师"制,"传承基地"大师与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举措,破解"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困局,解决学校人才培养难、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探寻更符合公共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良性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实现传承"非遗"与教学创新的统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统一,不断增强"非遗"传承活力,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