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1 条数据
-
人类学视阈下川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2020-06-0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族群认同,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外在表达。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从文化变迁、主位客位、文化功能三大宏观视角,以及组织功能、经济结构、现代文化、生活方式、人口结构5个微观角度出发,对川东体育非遗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审视,立足于制度解构、内容整合和文化再生产三维度,提出川东体育非遗传承的框架:重视多行为主体参与,建立健全体育非遗动态进入与退出机制;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营造以体育非遗为核心的文化生态;形成体育非遗产业发展模式。
-
传统与现代之间 ——云南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现状的艺术人类学考察 2020-06-01
周城村白族扎染技艺在社会变迁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生存状态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续博弈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在传统与现代间、地方与全球间寻找发展出路与提升空间的一种映射。地方民族文化在与世界的接驳中不断地进行自身调试,适应了新时代审美需求及市场需求的白族传统扎染技艺回滤到了乡村的社会结构秩序中,行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也在以新的方式反哺着生长于其中的民间艺术。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可在对地域文化遗产群资源的整体利用和联动中淡化其单一的地方属性,以一种民族象征符号的形式在文化的全球性中寻求其民族性的新定义与新意义,从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语境中发挥其艺术的能动性作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说 2020-06-01
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不断遭受着现代文明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迫在眉睫.在非遗语境下,人类学和民俗学者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有着详细的见解.鉴于它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方法,了解不同学科的方法论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有较好的意义
-
基于艺术人类学理念的民歌艺术研究 2020-06-01
民歌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非遗时代"民歌艺术的研究需要在科学研究理念和方法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发展。艺术人类学的整体性思维、实践性追求、开放性视野、反思性精神等学术品质为拓展当代民歌艺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参照与方法借鉴。
-
留存与传播:宁夏非遗记录的影像人类学实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是文化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进行系统影像记录的国家工程,有着重要的时代文化意义。在地方实践中,国家意志如何进入,实践的过程中,传承人的主体诉求是否与国家诉求相一致,需用实践样本加以探讨。本文以宁夏非遗记录实践为案例,通过对宁夏实践的分析,探讨国家诉求中的"留存"与传承人主体诉求的"传播"间的张力结构,反思作为国家意志下行的操作指南,在实际的标准化操作中,已然存在与实践场域脱节的现实问题。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说 2020-06-01
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不断遭受着现代文明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迫在眉睫。在非遗语境下,人类学和民俗学者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有着详细的见解。鉴于它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方法,了解不同学科的方法论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有较好的意义。
-
“理论与实践” ——人类学和民俗学对“非遗”的研究和保护 2020-06-01
在各个领域都飞速发展当今社会,文化建设和保护正处于重要历史阶段,随着对本民族文化的不断深入及挖掘开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观念开始被更多的被提出和重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独特脚印,承载着不同时期独特的印记,慢慢的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学者及民俗学者的关注.正因为它的独特性及文化研究价值,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是刻不容缓的.人类学的四个特性对"非遗"的研究与保护无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的指导,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实践"无疑是民俗学对其研究与保护的关键词.当然人类学与民俗学作为交叉学科,并不是只单单具有理论或者实践实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是人类学与民俗学对待"非遗"研究及保护的重要武器.
-
非遗影像记录若干问题探讨 2020-06-01
以数字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三种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片,国家文化资源共享工程非遗纪录片,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文献片和综述片系列。三种类型虽各有专攻,但以视听语言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根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