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57)
新闻(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57)
非遗资讯(4)
政策法规(1)

共检索到 362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的反思 ——基于乡村秩序裂变语境 2020-06-01

    从乡村文化秩序的裂变角度来看,传统乡村的文化传承者的存在是基于传统乡村社会人才双向循环流动机制以及乡村社会稳固的团体关系。现代社会城镇化进程带来乡村生活空间及维持秩序发生变化甚至解体,乡村文化精英或技术精英所赖以生存的"旧"团体关系瓦解,部分民间精英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方式纳入新构建的体系里。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工作完成了技术层面的构建,在文化认同、价值认定上并没有形成有固定内核的群体组织。对此,应从乡村文化角度出发,自下而上看待认定程序,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

  • 湖南省非遗传承人分布特征及其对非遗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肩负着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使命,在非遗旅游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的分布结构及其对非遗旅游发展的影响,包括对非遗旅游资源保护、产品开发、项目投资、产业效益和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影响,并从非遗传承人的角度提出湖南省非遗旅游发展的对策。

  • 视觉书写与动态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影像民族志运用* 2020-06-01

    在非遗保护愈受各界重视的大背景下,扎堆于政策建议的既有学术探讨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同质性弊端。而影像民族志作为一种多元化动态书写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文本,彰显出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创新性。影像民族志独具一种宣传表述与主体强化的作用,为非遗传承人保护开辟了另一种可能性,但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面临着挑战。作为一种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研究工具,影像民族志如何能让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产生出巨大的创新活力,还需要更多学者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制度建设 2020-06-01

    目前,文化自信得到了大众的普遍重视,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但随着时代发展,在外界影响下,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要想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不但要构建非遗保护制度,还要保护好非遗传承人,并构建传承制度。这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作为最高级别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价值,为此本文分析了非遗传承机制中的常见问题,探讨了怎样更好地建设非遗传承机制,目的是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使非遗文化更好的流传,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 影像记录中的“技—忆”留存 ——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综述片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得以延续的重要要素;而传承人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口述片、项目实践片、传承教学片等三个文献片和一个综述片的制作。这些作品具有地方性与历史性并存、学术性与完整性并行、艺术性与原生性并举等显著特征。通过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的影像记录,使传承人的珍贵"技—忆"得以长久留存,有助于其多样性传承和传播。

  • 主持人语 2020-06-01

    2018年12月8-9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组织召开了"‘一带一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国际学术研讨会。13位外国专家和27位国内学者,分享了各国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一般简称为"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方面的举措、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本专栏的四篇论文中有三篇来自此次会议。其中国际著名非遗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前主任爱川纪子女士(Noriko Aikawa-Faure)的论文是她在此次大会上所做的主旨发言。她从发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 2020-06-01

    云南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深入了解这些"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保护与传承现状,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在这一背景下,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在全面了解云南省临沧市"非遗"传承人群体生存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策略,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 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理论与创新路径研究 2020-06-01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田野调查法研究表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梳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基本原则、重要任务和理论基础,构建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创新路径——"传承人""传承场""传承物""传承机制"等,具体表现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认证、培训、保护和承担责任等工作的力度,实施"全民都是文化传承人"行动;多元化拓展"传承场"的宽度和深度,强调信息化的新媒体和国际交流平台作为"传承场"的现实价值;对"传承物"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育名录进行遴选和宣传,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体育博物馆;实施教育传承、理论传承和国际交流传承等方式为主的生态化"传承机制",以求对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提供理论与实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