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57)
新闻(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57)
非遗资讯(4)
政策法规(1)

共检索到 362 条数据

  • 非遗传承人的创业意识研究——以“海派剪纸”的创业实践为例 2020-06-01

    非遗创业是生产性保护的必要路径,传承人是非遗的“文化持有者”,应当是非遗创业的核心群体。基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剪纸”创业实践的案例,分析非遗传承人要具备几个重要的创业意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意识是创业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市场认同意识是非遗创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非遗产品的创新意识是创业企业的生命力。这三种创业意识是基于非遗资源真实性、传承性、认同性等本质特点提出的,其根本旨归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估体系研究 2020-06-01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非遗保护制度基本建立,全社会非遗保护意识日益增强,非遗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文化生态的巨变仍在持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任务依然艰巨。在大量保护措施实施以及由此而来的项目存续状况变化中,评估工作也日益获得重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中提到"社区、群体、地方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意义阐释* ——基于“文化记忆”的研究视角 2020-06-01

    口述史成果是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口述史的研究,可以透过受访者的回忆,了解其个人经历和社会历史事件,重建过去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是当前非遗保护研究极为关键的问题。它是传承人个人生活史、技艺史的自我剖析和表达,也是社会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拟从"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本出发,将视角集中在"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意义方面,探讨他们的"个人记忆"如何阐释社会"文化记忆"的内在价值。

  • 文创产品设计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文创产品设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我们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创设计前,要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源,再运用设计手段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创新设计。文创设计不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计中起到积极作用,还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育也起到积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保持活态,要发展就必须先活下来,其次才能进行发展创新。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时,要善于挖掘优秀的非遗文化,推出更多优秀的非遗文创产品,最终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论传承人流动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传承的主体。非遗传承人因为文化身份及个体差异而呈现不同的流动模式。代表性传承人的流动形式和方向比较多元,却富含行政色彩和受到国家力量的制约。非代表性传承人的流动是少数民族文化与异文化交流和碰撞的代表,也是影响后续代表性传承人遴选的重要因素。一般性传承人的流动较为常见,且规模庞大,足以影响非遗传承的文化生态和社会根基。传承人是实现非遗传承的关键,传承人的流动势必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带来诸多影响。发挥其正面影响,避免负面效应,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合理引导传承人流动,提倡有益于非遗保护的流动行为;加大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投入,尤其是传承人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加快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为民族地区留住传承人。

  • 主 持 人 语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以下简称《公约》)为基础的人类文化事业。《公约》指出:"‘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中国依法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作为缔约国,中国将公约精神落实在非遗保护事业中,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丰富而系统的非遗保护实践以及理论研究。

  •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档案访谈提纲的设计原则* 2020-06-01

    访谈提纲的设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档案建档的前置环节,其设计原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口述档案的可信度和效果。文章从理性尊重、聚焦项目、维护差异、逐层深入四个方面探讨了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访谈提纲的设计原则。

  • 传承“非遗”之我见——以传统舞蹈为例 2020-06-01

    自2000年左右,我国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和传承工程以来,通过组建机构,架构体系,颁布法规,设立节日,确定项目,确认代表性传承人等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被国外同行们誉为“‘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不过,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就当下“非遗”保护和传承现状而言,传承环节显得非常薄弱,不仅存在的问题多,且传承难度也大,作为“非遗”组成部分的传统舞蹈传承亦然。针对此,本文将以传统舞蹈为例,从“‘非遗’为何”“为何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