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2 条数据
-
新时代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法律保障机制的建构 2020-06-01
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法律保护机制对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却面临着传承人法律概念、地位界定不明、源生族群的特殊权利关注不足、非遗传承开发利用制度不完善、非遗传承权益救济措施缺位等问题。在借鉴日本、巴拿马等国家非遗保护经验基础上,可从非遗保护责任制度及救济措施、发挥民间组织作用、源生族群特殊权利保护等方面着手寻求突破。
-
音乐类“非遗”资源融入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非遗由于自身特殊性需要传承才能使这种文化继续以"活"的形式流传。地方高校集合了音乐传承和保护中更多的优质资源,有鉴于此,文章从地方高校的特点、地方高校传承和传播非遗的有利条件、高校中现有资源的分析、非遗教材的开发利用等就如何将音乐非遗与地方高校音乐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进行研究。
-
口述史: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新范式 2020-06-01
在传统武术项目逐渐褪色、武术传承人悄然老去、经典武术技艺即将失传的今天,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面临诸多阻碍。本文引入口述史的新视角旨在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提供更多可能,利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从口述史在武术非遗的研究上体现了鲜活生动、独家记忆,去伪存真、史料互证,追根溯源、修补历史等三大特色;从口述史在武术非遗的实施规程上建构了前期准备、实施访谈、后期整理等三大阶段;从口述史在武术非遗研究发展的前景上阐述了这是记录形式上的革新、实施措施上的简化、发展传承上的拯救。通过口述史视角的引入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研究增添新的动力。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思考 2020-06-01
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特别是在非遗的保护实践和理论研究上,涉及面较全。但是,研究并非尽善尽美,还有一些亟待厘清和需要反思的地方。基于此,本文从非遗的可沟通性、非遗的传承人制度、非遗开发、非遗的数字化四个方面进行反思,希冀加深非遗的理论认识和保护实践。
-
大运河(扬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020-06-01
大运河(扬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数量丰富,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仍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传习人青黄不接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进行调查,厘清扬州市非遗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提出对非遗传承人的开发和保护的合理建议,促进大运河(扬州段)非遗文化的发展.
-
建构传承人口述史的理论模型 ——评冯骥才主编《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 2020-06-01
冯骥才主编的《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一书是对近年来中国"非遗"保护经验的提炼、概括、总结和提升。该书明确了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奠定了以"对话"和"交流"为核心的方法论基石,建构了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理论模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
恩施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状况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采取以人为主体、借以实物这一形式进行活态传承,故传承人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恩施地区非遗传承人为视角,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全方位呈现他们的生存现状,并对非遗的可持续传承提供几点思考角度。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调查研究* 2020-06-01
文章针对广西国家级、区级、市级、县级等不同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现状,开展实地调查,对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建议在"个人认定"的同时,建立"团体认定""群体认定"模式;逐步建立个人申报+社区群体推荐+非遗专员调查研究+文旅主定管部门评审、公示、审定、认定的机制;建立传承人普查备案登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