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57)
新闻(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57)
非遗资讯(4)
政策法规(1)

共检索到 362 条数据

  • 致敬传统文化寻找传承力量 ——走近非遗传承人(五)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情感的寄托。民族非遗进校园,既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亦是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的有益探索。本期,让我们继续关注非遗项目,走近非遗传承人,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学习和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 传承人的视角:重庆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通过对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调查,分析彭水非遗传承人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并提出政府提供经济资助,公益性组织或个人对非遗传承人提供帮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生产实践性保护,以及加强制度建设与管理、加强非遗传承教育等对策建议。

  •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研究 ——以和林格尔剪纸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事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我国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但是也存在着问题,如缺乏政策与资金支持、培养人数少、人才培养体系尚未成型等。做好宣传工作、构建“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信息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以剪纸内在价值的提升反促人才培养、继续推进非遗课程进校园等,是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工作的长效解决方案。

  • 皖北地区非遗戏曲传承人现状调查和保护对策研究 ——以阜阳地区为例 2020-06-0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当前皖北地区非遗戏曲传承人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着非遗传承人后继乏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薄弱以及保护制度较为机械化等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创新非遗戏曲传承人的培养方式,培育公众和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性以及建立较为完备的非遗戏曲传承人保护机制,以推动皖北地区传统戏剧的健康发展。

  • 传承人口述史文本的价值 2020-06-01

    21世纪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运动使"非遗"传承人成为现代口述史研究中的新对象和新方向。传承人口述史综合了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口述实录文学等学科的学术范式和文本转化方式,因而它具有史料性、档案性和知识性的基本学术特征和价值特征。当下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仍处在采集、记录以及对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的摸索讨论阶段。因此,学界对传承人口述历史文本的主体性研究也应当及时跟进,而且应立足于传承人口述史的基本特征和学术价值取向,开展多元性和系统性的研究。

  • 南平农村地区“非遗”传承人群体生存现状研究 ——以南平市级农村“非遗”传承人为例 2020-06-01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随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以南平市级51位农村"非遗"传承人为例,研究南平农村地区"非遗"传承人群体的生存现状,分析现状折射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以期对"非遗"保护、乡村振兴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略尽绵薄之力。

  • 口述史语境下的传承人释义与保护 ——基于山西省“武氏剪纸撕纸艺术”的考察 2020-06-01

    传承人的概念是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发展而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随人而动、以人为载体的活态遗产,即传承人是民间文化的核心传承主体。传承主体的自我认知、对文化个性的认同及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被认同是活态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要素。口述史作为研究地方文化的活态口头资料,对于传承脆弱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而言,利用口述史的方式记录和保存传承人的技艺与记忆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山西省“武氏剪纸撕纸艺术”的个案考察,回归民间、回归传承人、回归文化传承环境,以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互动,将话语权交于传承人主体,探讨“传承人”概念解释,对传承人进行“源头性记录”和“活态保护”。

  •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多是以口传心授为主,难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的发展,因此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强调工学结合、多元化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非遗文化的传承成本,全面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优势,是一种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新范式。